刘科: 企业实力就是国家实力 海归要发挥“通才”作用
2014年9月5日近期,在北京国际饭店二楼会议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了“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人才三百多万,现在回国一百多万,去年一年海归回来了30多万,迎来了一个海归的归国潮,这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留学归国人员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千人计划”专家,神华研究院副院长刘科应邀出席第一场分论坛——“国际人才与中国发展”,发言如下:
一、工业研究推动中国创造
我是回国相对晚一点,四年多一点前回到中国,当时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推动“千人计划”,希望在中国搞一个类似像台湾工业院这样的机构,英文叫NICE,组委会当时有中组部科技部副部长、北京市副市长,还有神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先生,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北京市出550亩地,神华出钱,神华和清华合办的国家高端人才引进示范基地,四、五年前定位,目前已经引进了25名“千人计划|专家,将近60名海归博士。基本上这个理念当时说是在四年前,现在情况有点变化,当时“千人计划”开始实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过程中,几次座谈会上,我曾给领导人讲,国内有一个“软肋”就是工业研究。因为我在国外做过很多国际会议的主席。发现凡是中国去参加国际会议,不是中科院就是大学,很少有哪个大公司去。没有英特尔、微软、IBM不可能有电脑业的今天,没有西门子、GE不可能有飞机发电机或者发电业的今天。“企业实力就是国家实力”。美国之所以是大国,因为有GE、英特尔、微软。中国什么时候有顶尖的跨国企业,才能达到真正的“世界化”。当初,台湾的蒋经国先生希望把美国几万留学生引进过来,张如国先生把美国著名公司副总裁身份抛下来,回到台湾办工业研究院。引进张如国先生花了多少钱,这整个给台湾半导体业带来的影响力又有多么大啊。
二、人才驱动增长
去年谈到“创新驱动成长”,创新载体是人才,最近提出来“人才驱动增长”。为什么高考前,6月份,连续五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报“千人计划”新闻,因为创新最后载体是人才,今天在座的“千人计划”专家,这一批人,现在刚回来;从历史角度上来看,30年前回国,肯定会给国家做出贡献。今天上午CCG高层会议上我谈了,每代海归都有每代海归的责任。与习近平主席欧美同学会一百周年讲话一样,中国近代史就是与海归历史离不开。当时习主席亲自讲话,从国民党到共产党到小平同志,到“两弹一星”。上次“千人计划”座谈会,我代表国资委发言,谈到一点,改革开放出去一批人;“千人大会”上李源潮讲了一句话,因为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情况,不得不承认,中国非常优秀的大学,非常优秀一批人走出国门,因为种种原因,只回来一小部分。这一批人,土生土长中国,别说几代华人,我相信改革开放后这一批人,已经为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中国MBA教育怎么起来,当时张维迎回来以后开始的。中国股市、证券都是国外回来一批人做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尤其以网络为主的企业,多少如此。相信再过30年,看这一段海归历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责任,做出贡献,同时比我更年轻更辉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现在在座都是海归,中国现在处于变革时代,我们能够站在正确的一方,为变革做出海归应有的贡献。
针对现在这么多海归,机会更多还是更少的问题,我认为:机会永远在那里!刚才陈启宗先生讲了“通才”这个问题。我们都是做理工出身,后来工作读MBA,我本人帮助很多投资者看项目。真正一个“通才”,做投资实际上是对所有知识的集成。留学人员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自己的价值来做,不一定都要创业,通过各种渠道奉献社会,只要自己幸福最重要。谢谢大家!
(注:以上发言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的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