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国际化人才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关键

2015年11月2日


  2015第二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于10月28日在上海举行,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当务之急。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非常参加本次会议,这个创意非常好,整合全球华人精英力量,推动中国企业发展,很荣幸在这个会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汽车人才方面我的一些粗浅研究,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今天介绍内容分几块。全球人才竞争的优势,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的瓶颈,汽车企业国际化与人才战略。我们主要研究国际人才比较多,汽车行业是国际人才最充分竞争的一个行业。


  谈一下大的国际化趋势,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浪潮,国际贸易,全球的货物流动,我们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国际资本流动,发达国家仍然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全球人才流动,国际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看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按照联合国的数据,在全球人才流动里面,有2.3亿人是在出生国以外工作,这个里面有将近9000万是人才,未来的趋势非常大,人才流动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国际人口的流动,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不到1.1%,比印度的水平都低,在全球国际人才竞争里面,中国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我们的比例非常低。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口不到100万,非常低。


  留学生为主的国际人才群体,跨境的流速加快,全球留学生增长高于高等教育的增长,去年出国40多万,今年会达到50万。人才的流速加快,各个国家都在抢人才,美国每年发上百万张绿卡,对人才的争夺战非常激烈。


  美国的移民红利,它获得的移民红利是非常明显的。外国出生的人口获得美国专利的占到它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非常大,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四分之一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都是来自国外的。美国七大癌症研究中心42%的研究人员出生于国外。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硅谷人才来自世界各地,本土人才30%,70%是国际人才,为什么硅谷具有这么大的创新能力?跟它的国际人才的密集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近些年做中关村的人才发展报告,中关村和硅谷的背景,人才总量上尽管差不多,100多万,但是这个比例的差距很大,在中关村的外国人才比例只有1%,这1%里面70%是海归,还不是大量的国际人才。德国是纯粹的日尔曼民族,把犹太人赶尽杀绝,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移民人口只有1%,今天德国已经高达10%多,在今年难民潮里面他们还大量接收来自中东的难民,80%都是男性,是未来的劳动力,对国际人口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国际人才。即使从留学生角度来讲,中国现在也在这个领域非常落后,OECD国家接受国际留学生比例达到8%,中国只有0.5%,很多国家都是8%、10%,香港也是10%,中国只有0.5%,我们在校3000万大学生,读学位的只有10几万人,比例非常低,中国要赶超,成为创新性的国家,要像硅谷一样,大量吸收国际人才,像我们这次论坛,主题是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这个非常好。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我们去年发布了一个报告,中国汽车全球化蓝皮书,按照国家的统计,在去年通过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的投资国,已经超过了来华投资,我们汽车工业可能也要走出去,更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我归纳了一下,总结了十个模式,安营扎寨的模式,在海外设立工厂、销售,像海尔这样。还有农村包围城市,像华为这样。还有借船出海,通过并购、品牌收购,联想、吉利这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还有品牌共享。海外战略资源获取,矿产资源、石油资源,大型的央企非常多,战略股权投资模式,股权投资,通过参股,购买一定的比例。星火燎原,在江浙一带,小的企业,像温州的模式遍布全世界,还有借鸡生蛋,借助海外企业上市,进行融资。还有设立研发中心,还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模式。


  中国企业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人才问题,跟我们今天的主题非常契合。我们做了一个调查,44%的受调查企业海外员工比重不到5%。国际人才短缺是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四分之一人认为企业走出去的效益不满意,国际化战略可以实施,国际化人才不足,将对我国对外投资,包括扩大国际化人才规模和提高国际化水平都是制约,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当务之急。


  我们智库调研了一下,调研了大量企业走出去,我们发现走出去的几大问题。国际化的战略不清晰,谋划不足,风险意识防范需要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文化整合能力非常弱、处理东道国复杂政治局面能力有待提高等,所有这些人才问题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比,国际董事会的人才比例也是非常低,中国这方面比较好的是联想,其他都是非常低的。


  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企业的高管,平均年龄比较老化,像华为比较好的,海尔和华为。国资委曾经搞过全球招聘,曾经有十年连续招聘,央企,结果我们发现它招聘的人里面大概有100多个人,45%是内部国企来的,还有45%是其他国企。全球招聘一定要名副其实进行真正的环球招聘。


  汽车企业国际化的人才战略,根据我们的分析,09年到14年汽车企业海外的并购已经超过了100多亿,包括像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中国还面临很多问题。外国的汽车企业运用人才都是全球聘请,雷诺总裁是个中东人,这是很值得借鉴的例子。日本的尼桑在横滨的13个高管里面有7个是外国人,中国要真正汽车走出去,我们也要入乡随俗,我们要聘请真正的国际人才。


  企业的董事会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的国际化非常重要。收购人才,放眼国际市场,加强人才招聘,利用留学生海外华侨资源,建立全球定价的薪酬体系,国际化人才就是全球定价,是一个人力资本,是没法避免的,要国际市场必须国家定价。


  很多国际大型的企业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它的董事会来自世界各地,像联想、壳牌都是来自世界各地。还有人才外部的聘用、借用,包括咨询服务,包括全球招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要做的。


  国际人才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定价的薪酬体系我们也要做上,通过留任增加管理层的外国人比例,通过咨询机构购买服务,利用外部人才,通过国际人才中介猎头寻找人才,包括海归招聘、海外培训,提升员工国际化的水平,建立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利用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中国政策很好,包括千人计划,以及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比如说中国全球化智库,我们多年发布国际人才研究蓝皮书,还有多国报告,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研究。这方面会是我们研究的重点。CCG是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智库,我们拥有80余名员工,在各个点已成立了研究院,感谢大家的关注。谢谢。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