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中国制造在新产业中容易弯道超车

2016年2月4日

  从蒸汽到电气到互联网时代,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而在现在这样一场全球制造业回归的浪潮之下,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当中,中国制造如何参与其中?中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而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中国又应该站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哪个位置?

  本次达沃斯论坛上,CCTV主持人李斯璇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清控公司董事长徐井宏、经济学教授林毅夫、斯坦福教授 Amy Wilkinson 和俄铝董事长 Oleg V. Deripaska 一道就「中国制造的未来」展开的圆桌讨论。讨论中,沈南鹏指出,中国制造在新产业中容易弯道超车。

  在先进制造、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智能硬件等领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这十年来始终是重要参与者。红杉中国对此有着深入的行业研究和投资见地: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投资的乾照光电于 2010 年在创业板上市 ,首航节能于 2012 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智能硬件企业也不断在国际舞台突破创新,如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 70% 以上的比重,Ninebot于今年四月完成对电动平衡车鼻Segway的全资收购。这个领域,我们投资的企业还包括:首航节能、乾照光电、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国能中电、国开新能源、蔚来汽车、大疆创新、小米手环、The ONE智能钢琴、Ninebot、出门问问智能手表、Makeblock等等。

  关于本次圆桌讨论已经在1月31日央视2套的「环球财经连线」栏目中播出,想要了解详情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今天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讨论中的观点精选:

观点精选


  您认为中国制造的人才会从哪里来?

  沈南鹏:从创业资本到法律法规,再到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美国拥有的一套成熟创新生态体系,如今中国都已具备。不同的是,在美国,大量的人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而在中国,创新创业成功的主要力量还是来自于本土,当然其中很多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创业当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我们更多要做的可能是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到中国创业。

  您怎么看待公司并购问题?IP是想买就能买得到的么?另外并购来的人才怎样才能留得住?

  沈南鹏:在并购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1. 是否有能力去购买世界上最好的知识产权,2. 购买之后是否能够整合。

  并购过程中,企业拥有者可能更看重出售的金额,而管理层则可能更看重未来的合作伙伴。以以色列为例:过去三十年中以色列有大量的公司卖给了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并且有大量资本;以色列有人才,但是国内市场有限。我认为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位置上:中国有资本,还有很好的市场,这些对于具有创业精神的管理团队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而我们还需要做到的是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才能在并购完成之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整合。

  “中国制造2025”或者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究竟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人才?

  沈南鹏:我们在优秀创业者身上看到一个重要特征——好奇心,好奇心可能是他们在追求整个技术发明的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量。

  另外,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领军人物往往是复合型人才,或者叫跨界人才。他们既有非常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背景,同时又具有对企业管理和市场的敏感度,只有将这两种特质很好结合的领导人,才能真正领导创新型企业。

  如何重塑“中国制造”这个品牌?

  沈南鹏:品牌的塑造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现在无法苛求在世界100个知名品牌中中国企业所占的比例。但是我持乐观态度,因为互联网时代给中国品牌提供了机遇。全世界已经铺设好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商务建立起了全球网络,这些品牌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建立自己的口碑。

  如果要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它的企业领袖应该有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请用一句话讲一下。

  沈南鹏:企业家既能深谙中国文化,又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文章选自红杉汇,2016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