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2025年9月10日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明确强调要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之际,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一倡议,既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又一重大公共产品,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深化。选择在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前夕和上合组织峰会这一特殊时点推出,既凸显了其时代紧迫性,也展现出面向未来的战略远见。
01. 全球治理体系的困境与改革呼声
二十一世纪前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全球化进程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充满波折。金融危机、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接连考验着人类社会的承受力。正如全球治理倡议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
现行国际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三方面的突出挑战。
首先,代表性不足。尽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但全球南方在国际治理中的声音和影响力仍然有限,亟需提升其代表性,以弥补长期存在的历史不公。
其次,权威性受损。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切实遵守,安理会决议屡遭抵制,单边制裁等做法违反国际法,严重削弱了国际组织的公信力和现有秩序的稳定性。
最后,有效性不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展滞后,减贫、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传统与非传统问题交织叠加。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全球治理规则仍然缺位,治理赤字不断加大。
当前的联合国治理体系已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与政治挑战,亟需在结构和工作方法上进行改革。在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前夕这一特殊时间点,习近平主席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旗帜,强调国际体系必须更加公平合理、更加高效包容,并指出大国在推动改革与合作中负有特殊责任。这一倡议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方向的展望;既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守,也展现了治理模式的创新。
02. 五点核心要义勾勒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倡议明确提出五个核心要义,其中首要的是坚持主权平等。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这一原则对于化解当下国际秩序中的不公与不平,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做到这一点必须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纠正长期存在的历史不公,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演进。
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全球治理还必须坚持国际法治。当前,国际法和多边规则体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安理会决议屡屡受到无视,单边制裁泛滥成风,某些国家甚至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严重削弱了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全球治理的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国际法治的框架下,全球治理才能避免陷入强权政治的恶性循环,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合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主席还在倡议中明确指出,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要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无论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还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都发挥着独特作用。践行多边主义,就意味着要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其改革与完善,使其更好地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全球治理倡议的第四个要义是倡导以人为本。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不是服务于某一国或某一集团的利益,而是要回应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与福祉的共同期待。这一倡议鲜明地把“人民”置于核心位置,强调治理成果要惠及最广泛的群体,弥合南北鸿沟。这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突破了传统国际治理中过于注重国家间博弈的局限,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内涵。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独特贡献,也是国际社会能够广泛认同和接受的重要原因。
全球治理倡议的第五个要义是注重行动导向。这意味着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应当统筹各领域、各层面的全球行动,做到有规划、有重点、有落实。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是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新兴科技领域治理,都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形成合力。这体现了中国方案的务实精神,也为各国提供了衡量全球治理成效的实践标准。
03. 中国实践赋能世界未来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并非空洞口号,而是中国长期实践的延伸。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在短时间内跨越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多个领域跃升为全球前列。经济实力的提升,使中国具备了更大的责任与舞台,也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不仅提出理念,更以行动塑造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带动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中国还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推动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拓宽融资渠道。如今,中国已是 157 个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在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中跻身前三,凸显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关键地位。
在多边事务中,中国始终担当。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权威地位,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在气候变化、减贫、公共卫生等重大议题上展现负责任大国姿态。疫情期间,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并提供援助,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力量;在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中国以减贫经验和绿色转型实践提供了可复制方案。
中国也广泛推动区域合作。无论是中国—东盟、中国—拉美、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中亚,还是中国—中东欧机制,都形成了覆盖全球南方的重要合作网络。随着 RCEP 正式生效,中国推动的区域自由贸易合作不断升级,并积极申请加入 CPTPP 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更高标准推动开放与合作。同时,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倡议建立了经贸示范区、农业技术基地、大数据中心等务实合作平台,为区域治理注入新动能。中国正在引导当前全球治理的实践更多聚焦于经济合作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主张全球治理应超越意识形态分野。与少数国家以“民主与专制”划线不同,中国推动的多边合作,如金砖、上合、中非论坛、中拉合作等,汇聚了制度各异、文化多样的国家,在“互利共赢”的目标下携手合作。同时,既有的G20平台与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兴多边治理框架相互补充,共同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其中,G20作为涵盖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协调机制,也是推动全球宏观政策对话、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未来,继续发挥好G20的桥梁作用,仍是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与合作的关键。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兴平台也在不断壮大,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南方力量”。无论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是正在酝酿设立的上合组织银行,都为发展中国家拓宽了融资渠道,缓解了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资金短缺问题。这些机构在绿色发展、可持续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项目,丰富了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为应对气候变化、缩小发展鸿沟、推动数字转型提供了切实方案。
可以说,G20的持续引领作用与金砖、上合等新兴机制的协同发展,正逐渐形成多层次、多支点的治理新格局,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走向更加公正合理提供了重要力量。
这种由中国推动的包容模式,正是全球治理倡议的独特优势。全球治理必须跨越意识形态分歧,真正落到实处,拿出切实行动来解决现实问题,并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减贫发展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探索与实践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各国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文章选自聚焦中国,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