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华:人才发展过程要处理好五个问题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2月18日
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刘敏华出席论坛,并参加“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圆桌讨论。他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才支持,人才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五个问题;他还交流了关于“双创”和人才的四个想法。
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咱们交流大部分是学术研究方面的,听了以后非常受启发。我们是实操部门,我同时还兼任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但是我跟中心反复说,我们做研究是实战要求,真正从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人才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五个问题
结合各位发言,对于这板块有几个想法,向各位专家请教这些方面是否合适。
第一,在人才发展过程当中要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很多人才发展,当他成为“大家”以后可能有锦上添花的动作,但是在这个人才发展之初,我们是否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能不能在人才发展之初就给他足够的支持,特别是体制机制的保障。前年,我们给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评了研究员,他去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且是最年轻的。
第二,很多人才成才了,一定要研究他成才的规律是什么,用规律来指导我们体制机制的改革,用规律来指导人才真正的发展,
第三,处理好人才发展方针内外的关系。现在对人才发展制定了很多很好的政策,但是如果以前阶段制定人才政策是伯乐相马,下面阶段是对人才发展环境政策的制定,按照我们领导的说法要建立人才发展的土壤,给予阳光,让种子顺理成长。人才发展的品质,国家有国家的品质,地方有地方的品质,国际化范围之内越来越重视人才所在的环境到底如何。沈教授讲的,我们一直跟上海形成南北互动,向上海学习,不拼重金拼环境。
第四,处理好人才发展事与人的关系。现在很多很好的人才政策,但是人才获得感不强,有些政策好看不中用,特别是财政政策,你们给的钱很多,但是都不好用。所以感觉现在很多政策对着事情,比如对着项目,对着课题,但不是针对人才的。今后我们要让更多的政策,包括财政方面政策,更多地针对人才,让人才用起来方便,而不是针对项目,针对事。
最后,解决人才发展体制当中点与群的问题。有很多政策对很多专家优惠,但仅仅针对专家个体,我们感觉要促进顶尖专家引领下的专家群体的发展。北京市研究一个事情,研讨顶尖人才及其团队,既要吸引顶尖人才回来,更要针对团队的发展,制定针对这个团队所有成员的一个总体意见,促进人才梯队的发展,这样才能让万壑争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才支持
我们要让人才工作真正落地,产生效益,一刻也不能离开对人才工作的理论思考。一个民族只有进行战略思考才能站上巨人的肩膀,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收获很大,感受很深,我简单谈两点感受。
第一,确实感觉到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持。现在党管人才正是大好的时候,我感觉四个第一融合,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讲创新是第一动力,但是归根到底人才是第一资源。四个第一融到一起就是党管人才了,关键要靠人才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来驱动发展,所以人才是党执政兴国真正的根本着力点。作为人才工作部门也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人才工作还有很长路。首都中期人才评估,北京地区人才总量615万,这是14年的。但是北京地区尽管有那么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贡献率,这一衡量人才工作的关键指标还不行。15年定的目标是50%,测算只能到14年底,14年是45.7%,多少还做了点数学处理,离15年50%的目标,20年60%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只有1%的外籍人才的总量有所增加,同时让人才的贡献率从45.7%上升到更大空间,向发达国家看齐。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四点想法
关于“双创”我研究不是特别深,在这里跟各位专家交流四点想法:
第一,需要营造多中心的创新驱动格局。沈老师多次给我们介绍,上海和北京的互动,总书记给上海提出要求之后,给中关村提出要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北京提了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又到上海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把总书记话做辩证理解,不是简单京沪之争,而是目前全球发展动力转换,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变革的前夕,要把创新作为真正的动力。中国需要多个创新中心,需要和世界脉搏相通的科技创新布局。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单在中关村、上海、北京,还要形成多中心格局,才能适应创新动力的转换,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纲要讲了创新驱动,但是第一要创新驱动是协同共同体,第二要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当中推动创新中心。不管是整个中国的区域,还是中国的局部地区,都要形成多点发力,多块联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第二,提倡先就业后创业。我们高校提出一个观点叫先就业后择业,面对双创的格局,我们领导也是这么一个想法,提倡先就业后创业。现在大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很高,但是盲动也难免。所以在10%的一般成功率基础上,创新创业成功率在中关村调研只有个位数。如果说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就创业,没有一般就业本领就创业,就等于在创之初就面临死亡问题。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要创业,现在中关村小共位大梦想,不是所有人创业,创业团队稍微成熟就分崩离析,各自创业,这不是很好的形态。
第三,创业创新并举,创新广于创业。总理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和大众、万众放在一起讲,更多是小众创业,大众创新,创新应该是整个民族和每个人的思维和习惯,但是创业并不是适合每个人。在合适的土壤之下,合适的环境之中,具备一定要素的时候,在一定市场条件下才去创业。所以更多要在鼓励合适的人创业同时,鼓励更多人具有创新思维,实现创新行动,让创新成为民族的灵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鼓励来华留学生创业。CCG网站里已经介绍了,北京公安部给北京的人才20条。特别巧,上海出台的是20条,公安部给中关村地区10条,给北京全域范围是10条,公安部也是鼓励南北互动,形成一个创新的联动。在这里别的都没有问题,我们想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好好鼓励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留学生本身从国外来,具有国际化的要素,他在创新创业过程当中自然会把国际要素引入进来。另一方面,国际化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价值观的把握,德怎么把握。在来华留学生人员创新创业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国际化和国际化当中德的因素把握、结合起来,因为这些人在中国,不管是否接受学历教育,呆了几年以后对中国的文化、价值是充分认可的,是有一定价值观基础的,这些人能够更好地在中国环境当中创新创业,并且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这就比简单从国外引进一个老外要好,那样可能在引入机会的同时引入风险。积极鼓励认真做好纯外籍留学生创新创业,对我们国家在中国特色情况下,更好地推动双创的蓬勃发展是有好处的。
(本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