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社会精英的理性缘何如此匮乏
2016年4月6日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近日,山寨版“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在国内招摇过市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2013年起,这个自称英国著名财团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的身影频繁亮相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
其中,2015年9月是“奥利弗·罗斯柴尔德”最繁忙的月份:9月12日,“奥利弗·罗斯柴尔德”参观访问了盘古智库·香山书院;9月13日,“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一行在北京和数位国内企业家,交流探讨企业社会责任;9月16日,“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一行在淄博市、区领导陪同下考察调研……
在不少活动中,奥利弗被介绍称作是国际金融投资家、企业战略家,同时也是国际慈善家,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红十字会等十多家公益基金会和慈善组织机构负责人。但有媒体对奥利弗其人展开调查,查阅位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档案馆资料,竟未发现此人。
2月5日,英国罗斯柴尔德集团的代表回应确认,“奥利弗·罗斯柴尔德”并不是其家族成员,也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
山寨“罗斯柴尔德”以世界头号财富家庭成员的身份,在3年的时间里纵横中国大江南北,令中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一流高校频频受骗。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首先,一些单位、组织热衷于在会议上请这位山寨豪门,或多或少存着些“倚洋为重”的炒作心态。在“标题党”的时代,一旦会议、活动里出现这样一个洋名字,肯定会让活动、会议的传播效果大大提升。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这意味着媒体的“关注度”,对于某些地方政府而言,这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绩”。故而部分机关、组织竞相“被骗”虽然有着自己重要的过失,但实事求是而言,其实也是不正常的社会大环境催生出来的正常结果。
如果我们的社会大众能够不把奇谈怪论当作振聋发聩的科研成果,能够对会议里的“洋面孔”“洋名字”多一些淡定,这样的闹剧又何至于频频发生。其实,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步很多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地方要办会议无论如何都要弄个“洋专家”来撑场面,甚至出现过某地方大型会议为了提升档次,直接从大酒店里,找出几个外国人披着白大褂救场的笑话。
而某些社会组织、一流高校之所以被骗,多少也有些利令智昏的因素。 坦率而言,这位山寨“罗斯柴尔德”之所以受到热捧,其实从深层次反映了中国社会中还有相当多数的社会精英素质不高、理性匮乏,还停留在把哗众取宠的阴谋论当作惊天真相的浅薄之中。
今天上当的人们,大多数都是把《货币战争》当作经济学读物的人。其实这本书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具有正常学术理性的人都不难判断。一个人因为这样一本书成为了经济学家,其实和气功大师成为了医疗专家,多少有些异曲同工。
这些被山寨“罗斯柴尔德”戏耍的人们,其实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至少比那些相信了一些经济学家投资建议的大妈们的损失要小的多。只要傻子普遍存在,骗子就会层出不穷。中国社会虽然富裕了起来,但是思维简单的社会成员的确还有相当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山寨罗家大哥的现象,我们不妨看开点,一方面在这个阶段,这种丑闻其实难以避免;另一方面,这种丑闻只要造成的损失不大,其实对于中国社会智力水准的提升大有好处,它会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一些人在社会精英外衣下的肤浅与愚昧,也会让这些社会精英在尴尬之余,能够多一些必要的审慎与反省。
本文刊于《法治周末》,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