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智慧取舍,尽心尽力

2016年4月14日

理事简介

王俊峰,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尽心尽力,无悔于事业;有舍有得,无愧于家国。从梦想成为外交官的法学院学生,到声名远播的国际法律人,王俊峰在“下海”、“留学”和“国际化”的几次转折中智慧选择,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创业之路。他秉信“凡事尽力而为”,终于将金杜律所从一个法律行业改革的试验田,打造成一个办公机构遍布全球的国际化律所,为中国法律事业开疆拓土,为中国的海外企业保驾护航。王俊峰说:“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只是生存,他还要去改变很多。”从初入律师行业,到用优势突围到担当更大的责任,一起来看王俊峰的创业故事。


律师不只是打官司 


  1962年,王俊峰生于吉林省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城。1980年,王俊峰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在大学时候,他就想去进军国际,“我那时候就对带‘国际’两个字的比较感兴趣,经常去国际法系听课。”1984年本科毕业后,王俊峰继续在吉林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1986年,王俊峰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录用,在法律部做涉外法律服务工作。


  虽然读了六年法律专业,但王俊峰真正了解“律师”这个职业,还是在工作之后。“律师不只是打官司而已,这是个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而且我的律师生涯不是从传统的代理民事、刑事诉讼开始的,我刚开始接触的就是比较高端的案件。”一下子进入一个专业平台,王俊峰压力倍增,国际谈判不仅内容专业,工作语言也全部是英文,他只好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压力很大,材料几乎都是英文的,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利用晚上查词典。”


  “九十年代初,大陆的律师拿奖金就是几千元钱,香港的律师来了都是百万的。那时候心里就有点不服气,我看他个子也没有那么高,学历也不过如此,仅仅因为他们在外国工作过就比我们‘值钱’,心里有一种非常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这对王俊峰来说是一个刺激,他非常想尽自己所能,改变这一现状。


用优势突围 

  


  1993年,司法部开始深化律师行业改革。在大潮流的鼓励和感召下,王俊峰和三个心怀同样理想的同事一起“下海”,金杜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开业。事务所成立了,客户寥寥,门可罗雀。王俊峰他们靠每天打电话、发传真来扩大宣传。他们不放弃任何一单业务,“只要是案子,不管是钱多钱少,我们都接,就算免费的公益活动我们都积极去做”。渐渐地,事务所成长起来,他们终于不必为律所的生计担忧了。


  王俊峰始终没忘记自己创办律所的初衷是希望推动中国在国际和涉外方面法律服务的发展。所以,金杜一直主要面对国际方面的、涉外领域的法律服务。起初,他想让金杜和国际同行“硬碰硬”地直接竞争,但很快发现:不论经验还是人员上,都呈现出一种“敌强我弱”的局面。于是他迅速调整策略,“土生土长”的金杜团队虽然在经验和国际化上略逊一筹,但也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长处。凭借对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准确了解,金杜能够提供比外国人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建议,其优势也逐渐被客户所认可。


  金杜成立的第一年,王俊峰和团队就赚了200多万元。“市场机会多,总的来说还是很顺利。”虽然成果斐然,但年轻的金杜和发达国家的“百年老店”比起来,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知己知彼”、“洋为中用”的古训提醒着王俊峰,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到国外去考察和学习。


担当更大的责任 


  夺取金杜律所“开门红”之后,王俊峰便将留学提上了日程。


  1994年,他赴荷兰的律师事务所做访问律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律师事务所的运作理念。


  1996年,他又走访了英国,期间也去过美国,和两地同行进行交流。


  1998年,他再次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段时间访问学者,这段经历给了他一个很强的印象–要回到校园里去学习、感受或充电。之后,他申请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但当他得知访问学者不必上课之后,便改变了主意。“既然是读书人,就应该认真地读一段时间的书。”于是,36岁的他开始正式申请去美国留学。


  1999年,王俊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两家法学院同时录取,两个法学院都很著名,很难取舍。最后,内心向往文艺的王俊峰选择了“加州的阳光”,来到了伯克利。


  1999年,王俊峰读完法学硕士又开始读法学博士。一边是律所,一边是大学,王俊峰努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学业,直到2007年才最终读完自己的博士学位。前后8年,王俊峰多次往返于北京与旧金山之间,在他看来,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很值得。


  读博士期间,王俊峰花了一定时间去当地考察,接触社会。尽管身在学校,他却一直将律所的发展挂在心头。经过反复地考察和思考,他意识到,对金杜而言,在国外收购或拥有一家办公室是很重要的,这将是连接国内外的一个窗口。


  之后,经过细致考察,当地的一家华人律师所被他锁定为重点对象。这家事务所在硅谷有三个办公室,业务与金杜的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沟通中,王俊峰向他们描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最终打动了该律所的合伙人。“我希望可以打造一个窗口、一个桥梁。希望通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中国走向国际的脚步,我们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也能帮助美国的企业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尝试,也是国际化、全球化环境下的一个应对。”


  就这样,借留学的契机,金杜在美国硅谷拥有了第一家自己的海外办公室。


  随着金杜日渐走上国际舞台,王俊峰不再仅着眼于律所本身的发展,而是开始寻求更大的社会价值,让金杜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假如一个国家的会计体系、律师服务体系完全被外国的律师事务所控制了,那这个国家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时之间,无数商机和挑战涌来。金杜律所加强反倾销、反垄断领域工作,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


  2002年,北京奥组委“沙场点兵”,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法律顾问机构。有100多家国际律所提交了项目建议书。最终,金杜和美富律所分别受聘,为北京奥组委提供国内和国际的总体法律服务。据王俊峰回忆,最初奥组委把80%的业务交给美富处理。之后,自己和团队精益求精的工作感动了奥组委,从而承担起更大、更重要的任务。就这样,本来是“配角”的金杜直到奥运会闭幕,都一直承担着80%甚至更多的法律事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中国企业也开始向着世界伸出触角。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挫折、碰壁、冲突在所难免,因为国家间的法制水平、观念、文化等都存在巨大差异。这时,就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服务作为支撑,帮助企业在“攻下山头”之后“守住山头”。


  然而,中国整个律师行业在这方面并没有跟上节奏,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意识到此点,王俊峰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08年,金杜纽约分所正式开业,由此成为在美国东西两岸均设立分所的唯一一家中国律师事务所。


  2012年,金杜与澳大利亚领先的律师事务所Mallesons Stephen Jaques建立紧密联盟。


  目前,金杜已经拥有超过30个办公机构,遍布亚洲、澳大利亚、欧洲、中东及北美等地区。


  在金杜日益壮大的同时,王俊峰也开始关注起律师行业的未来。2011年,他当选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从律所掌门人到律师行业的掌舵人,王俊峰很关注青年律师的培养。展望未来,他希望可以建立一个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尽快地给青年律师带来新变化和新希望,以此推动整个国家的法律服务行业的新变化。

本文选自《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