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谁是老大不重要,用户才是上帝
2016年5月6日
【编 语】
虽然如今留着略显呆萌的西瓜头发型,郭盛却一直就读烧脑的理工类专业,从事烧脑的咨询、投资类工作。在接受采访时,郭盛特别喜欢比喻,时而表示自己愿意做一只乌龟,朝着既定方向专注地长跑,时而表示自己就像一朵花丛中的玫瑰花,与竞争对手一起百花齐放春满园,时而表示自己要做海边的一块礁石,任凭潮起潮落,坚定地固守。这些鲜活的比喻,已经能窥见他的创业观。
“每个人都有一个宏伟的梦想,都希望自己成为颠覆者,但是颠覆不会一夜发生,颠覆往往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所以,很多东西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做。”
2014 年6 月12 日,智联招聘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钟。郭盛在给员工的信中写道:“我们欢呼胜利,但我们更要放眼未来,我们的大局面才刚刚开始。”
郭盛常常告诫员工要有梦想,学会坚持并要继续努力。从最初不起眼的猎头公司开始,智联招聘通过不断地转型成为今天上市的招聘类公司,这本身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一开始有一百个人玩是很容易的,有一千个人玩也不难,上万人玩有点儿难度,上百万人玩就非常难,因此,做招聘成功的门槛是非常高的。我们往往观察它有没有十万、二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在里面,这一点其实特别难达到。”郭盛认为招聘行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因此更需要坚持。“其他企业可以拷贝我们的模式,但不能拷贝我们的苦难,更不能拷贝我们不断前行的激情。只要坚持梦想,就有回报。”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智联的上市和发展历程,郭盛都认为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积累过程:“我们愿意做一只会长跑的乌龟,而不愿意做只会短跑的兔子。所以,上市之前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业务,而不是做资本市场。我相信,只要把基础业务做好,其他的自然都会有。上市对我们而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郭盛认为:“颠覆往往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所以,很多东西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将智联招聘成功推向资本市场后,郭盛和他的团队开始二次创业,推出旗下中高端人才求职平台–智联卓聘。
“要永远以创业小鲜肉的心态去做招聘市场。”
“招聘是一个长线市场,不管经济变好还是变坏,招聘企业的价值都会越来越大。”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带来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企业招人变得更难了,一方面求职者变得更挑剔了。”因此,“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进行更精准地匹配,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来使用自己的平台”。这对智联招聘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它不断地创新。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企业是成长不了的。”在互联网创业浪潮之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招聘行业也有很多“小鲜肉”涌入。看到各种新事物的同时,卓聘也会有焦虑感,但郭盛表示:“我们是以创业的心态在做卓聘,在智联招聘这个大公司里做一个创业产品。这是智联招聘未来的心态,我们以小弟的心态做事,智联招聘的转型才能更快实现。”
对于类似卓聘的这类“大公司里的创业团队”,该如何以小弟的心态做事情呢?郭盛认为,就把自己当作小鲜肉就好了,“永远以创业小鲜肉的心态去做招聘市场”,用小鲜肉的视角来发展,比如“发现的眼光”、“产品要性感”、“不断学习”等。
“谁是行业老大并不重要,因为用户并不在乎谁是老大,用户在乎的是谁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2014 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主持人问郭盛和戴科彬的竞争对手分别是谁?郭盛答道:“猎聘网的竞争对手是所有人,智联的竞争对手也是所有人,我们就像在一个丛林里打群架,我认为互联网里每个企业打的都可能是群架。所以我必须看到不断地有竞争对手到背后去打我。”郭盛认为,在互联网世界,谁是老大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因为用户并不在乎谁是老大,用户在乎的是谁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老大”。
“我不在乎我能不能做老大,我在乎我们能不能让你的价值最大化,你们在我这儿价值最大化了,我就是老大。”为此,他把研究用户看得无比重要,“我深知研究用户,他们想什么,他们干什么,只有这样,我才能活得更好、更强,我去研究我的竞争对手,如果我研究怎么打败竞争对手,我就放弃了用户,我宁愿把所有时间去研究用户”。
郭盛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市场也会出现拐点,但也同样孕育着机会。面对潮起潮落,智联招聘应该做一块礁石:“当潮起的时候,礁石很稳定、很坚实,不会被潮冲走,也不会迷失方向;当潮退的时候,礁石会显露出来,并且等待下一次潮起。”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