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爽:抓住机会提高企业对外融合度

2016年5月25日

2016年5月1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就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出席论坛并发表以下观点: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全球化。同时,很多的政策选择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也包括WTO、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一带一路”的确立,这些战略性的选择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会。

光大控股在30多年前设立于香港,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但是,我们现在说的企业“走出去”更多的是站在市场的角度,而不是过去所谓的窗口公司和国有企业外派的概念。光大控股自身的转型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做了很多海外投资并购的尝试。例如在2009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前并购了亚洲雷曼;2011年并购了中国飞机租赁。光大控股正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企业自身就有四支基金从事海外并购业务,一支做美国早期的高科技并购;另一支是在以色列做基金;还有一支是美国的全球并购基金,专注于高端制造业。我们在美国有9家高端制造业公司,都是成熟企业,并不是早期企业。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我想谈几点体会。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政策。在这里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国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消除政策上的障碍。比如对外投资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审批的问题。第二,香港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在这个平台上解决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第三,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并购中国所需。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要立足于并购中国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所并购的9家企业都在中国占据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我们把这些企业并购过来还要开拓它的市场资源,要跟中国的资源相对接。第四,在文化上跟当地的对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感触是非常深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光大控股在香港耕耘了这么多年以后如何融入到香港社会?在讲中文的地方融合起来都不容易,那么如何做到在香港既有知名度,又受到当地民众的尊重?能够落地,能够受人尊重,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谈到产能转移,不能简单依靠“一带一路”来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我们“走出去”也是需要市场化的思路。为什么到国外去要区分民企和国企?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思维,我们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国企。在做这些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有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很敏感,工作方式上确实要有所改变,比如用基金的方式。在我的并购基金中,我的LP有很多来自欧美,也有来自中国的,那这个基金的投资者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呢?企业家就是要有社会责任,中国过去培育的企业家是不是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出去以后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旨在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