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企业发展必须尊重并结合当地文化
2016年5月25日
2016年5月1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就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出席论坛并发表以下观点:
规范企业运营才能有效扩展海外业务
我们企业以前做过房地产,一年多以前把房地产卖掉了,之后在国内转型升级并做互联网投资,同时还希望可以在海外拓展。海外拓展是在五六年前开始思考的,在海外找了很多机会,最后选择在非洲落地。在南非、刚果(金)、西非的马里、东非的马达加斯加,主要做地产和资源两个方向。地产是原来的主业,最后发现在非洲还是做资源投资的效益比较好。
在投资进入开发运营的时候要解决当地化的问题,中国人在海外经营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资产和组织海外的资源。很早就有华人去到海外,我们既要用当地的华人,也要用好当地人。
另外是文化和环保规范化。非洲国家虽然看上去很落后,但他们也接受过长时间的西方殖民统治,英国人、法国人还是留下了相对较文明的记录。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出去很多小老板,有一些野蛮操作的记录,留下了很多不好的故事。成建制的企业“走出去”,做的项目比原来个体户在规模和社会影响上都要大,这个时候就要非常注意当地的环保和合法性经营的问题,要逐渐规范化,要交税。这些国家的政府治理并不是很完善,但法律条文很完善,所以我们要重新建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信用。
过去几年大家的海外投资比较关注发达国家,我们企业比较注重的是亚非拉的新兴国家。在这些没那么正规化的地方,很多都是投资初级产品,很多项目还没有进行资本化,很容易进入财务报表,需要很多基本建设的配套。价格比较便宜,启动起来对资本的要求相对低一些,这就需要更加深化的组织资源和人才能力。非洲的探矿权很便宜,如果有能力,投几十万拿一个矿权,花几百万到几千万去打井,可能获得价值几十亿的资源。这种可能性在非洲还有,但去美国和澳洲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到欧美肯定是要实打实的拿大资本去购并。在非洲还可以靠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获得一些额外的想象不到的机会。
在中国目前国内需求如此疲弱,欧美又有贸易保护,中国的宏观经济要得到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更多企业要到海外去寻找项目,尤其是资本、建设资源相配合的项目,带动国内的过剩产能输出。中国在宏观上需要投资海外、创造海外需求、创造海外对中国传统的需求,来扩大我们的贸易,来持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国内的产业升级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问题,对大部分中国人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海外成建制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携起手来,系统性的去海外扩展。这是我的感受。
企业管理需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我们在非洲和南美洲投资,以为这些落后国家跟我们中国的生活习惯一样,可以随便对待大自然。我们发现非洲人是特别注意环保的。他们没有工业化,对青山绿水的情感还一直保留着。还有很多西方环保人士在非洲大地上巡回。在非洲搞工业要特别注意环保,要比在中国重视得多。
在文化上,我们在南非感觉到一种矛盾,按照企业经营管理,在南非应该是找白人,请白人做企业管理是最合适的。但是,在南非黑人当政以后,他们对白人很反感。在高层互动当中,黑人政府愿意跟我们中国人打交道。我们派去白人高管搞不定事。要搞好关系、跟政府拿批文、拿规划,白人搞不定,得我们自己去。可是企业内部管理交给黑人,他可能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像这些矛盾,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
有些国家中央政府的法规一通到底。有些国家有一套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还有部落的体系。既要解决法律问题,又要解决部落习惯。所以要研究文化,还要研究信仰。中国走向亚非拉的时候,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调查。过去在海外学习只关注跟欧美学习。真正的全球化需要中国人理解世界更宽范围内的文化。当年的英国人,大英帝国在走向全球的时候,把每个国家的植物、动物标本都做得那么细。每一个民族都做了那么清晰的档案,中国那么多的文物都被他们收去建档。一个真正的大国、一个全球化的国家一定要关注全球所有的事情,这样才能玩转地球。中国过去30年的关注太窄了,这是我们的局限。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