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全球化更需包容思维

2016年5月27日

杨锐,CCG特邀高级研究员,CCTV英语频道主持人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15年。我看微信群传播比较多的信息是欧盟不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15年来原来占据比较有利的全化位置是否透支了我们既有的红利?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全球化一般是指基于规则之上的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也是国际经济与秩序动态平衡的过程。一般说来,它是西方主导的。但是,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财富和影响力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G20正在稀释,甚至可能最终与G7的局势并驾齐驱。美国的重返亚太与“一带一路”的西进战略就是平衡博弈的过程。排斥中国的TPP的多边贸易机制与AIIB的非常默契的几乎同时诞生。AIIB是相对开放的,TPP是比较封闭的。中国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从AIIB的主导都体现了包容和开放。

与此同时,大家也注意到,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外储均居于第一集团,我们是第二大经济、第一大贸易国,外储达到3万多亿。走到今天,首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政策,以及勇敢地走向世界这40年间涌现出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比如中国的企业华为、联想、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牌。

接下来如何讲中国的故事、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这不只是战略的问题,也是态度的问题,要包容。我们一方面看到TPP是一个所谓的相对封闭的体系,标志是排斥中国的加入。同时,不能否认人民币已经成为IMF特别提款权的三大主要储蓄货币之一。因此,美国的众议院原来一直持抗拒的态度。在欧洲的压力之下,由于中国实力的大幅度增长,美国也做出了让步。因此,所谓的不包容对美国的指责,我们可能要辩证的思考。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之一,我们要认可全球化的理念,尊重全球化的体制,遵守全球化的规则,不同的声音要包容,都发人深省。

宽容也包括尊重规则,全球化走到今天已经有相对完整的体制和规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规则。当我们在高谈阔论全球化理论的时候我们自己违反了规则。为什么奥巴马在第二场总统辩论会上对政敌说“中国如果不在一个规则的世界遵守规则的话,她将是美国的对手”。

企业家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排头兵,企业家精神一直是中国的名片。当然,不只是企业家和政治家在推动全球化,外交官也是功不可没。媒体也起到相关大的作用。中澳商会第一次论坛是在布里斯班,我有幸作为主旨嘉宾进行演讲,讲的是基层民主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放,似乎投其所好,但西方人听了很失望,觉得中国人走自己的道路、讲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投其所好,这其实也是刚才提到需要宽容的问题。

关键词 专家观点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