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提升中国智库的整体水平需要着力于改革体制机制
2016年6月17日
由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近日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发言中指出,要真正提升中国智库的整体水平,需要着力改革体制机制。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今天大家一起讨论中国智库的发展非常有现实意义。
中国智库发展有很多重大的战略机遇。一是决策者高度重视,前所未有。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决策科学化、对智库的高度重视。二是中国有大量的公共政策问题急需破解,国内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国外和平发展需要处理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的关系,所以对智库的人来说,确实是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难得的时代,我们一直讲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的期望。三是社会各界对智库形成的这种期待、共识和合作,包括媒体的朋友。四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为中国智库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和资源。 五是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像大数据等等。所以,对中国智库来说面临着很多重大发展机遇。
现在智库数量增长很快,核心的问题是质量。如果说刚才龙部长的核心词是“开放”,那么我要强调“质量”。怎样为决策者、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管用”的政策研究成果是核心。每年中国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但在这其中,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是不多的,这里面原因非常复杂。所以,下一步中国智库的发展要抓住机遇,着力提升公共政策研究的质量,取决于很多的因素。
首先要有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的领军人才。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研究手段,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刚才辉耀也说到了。平时我经常讲的智库的文化也非常重要。智库文化除了智库内部自身的严谨求实之外,全社会还要形成真正的互相批评、互相指正的严肃的学术风气,这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智库的种类很多,有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企业智库等等。我服务的机构是一个官方智库,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想有高端的人才,把这些人聚集起来,然后给他们创造一个能激发他们智慧的平台,要有良好的工作的环境,最关键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对官办智库来说体制机制问题是核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大量的智库具有官方色彩,这和美国、英国、欧洲都不一样,东亚智库都有这样的特性。一个强政府的社会中的官办智库,在整个智库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真正提升中国智库的整体水平,我认为还是要着力于改革我们的体制机制。
去年中办、国办专门制定了关于高端智库试点的方案。这里面对于涉及到智库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包括经费管理制度、国际合作制度等等,开了个好头,还需要进一步往前走。大家可能也观察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在刚刚闭幕的科技大会上,总书记和总理都谈到了很多,关于我们科研机构的体制问题,应该说当时在座代表和社会的反响是非常大的。总书记和总理的发言中都点到了科研机构,我相信智库也是科研机构,只不过它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都面临了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问题。我觉得只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取得巨大进步以后,才能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富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关于怎样把长期的战略性研究和短期研究统筹好,战略性研究讲的前瞻性和储备性是长期问题,针对性是短期问题。如果仅仅研究短期问题,很容易获得媒体关注,对智库来说很容易出名。每一次短期问题的研究,就像我们处在十字路口,而长期问题是确定我们未来要走的方向,缺乏长期战略研究指导的短期问题研究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一定要把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结合起来,在长期战略性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短期的所谓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能够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需要几点。除了高水平人才,同时需要非常宽松的研究氛围。像发展中心一直强调,内部研究无禁区,对外发表有纪律,不要到外面瞎说,但研究上我们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关系。二是需要有竞争。刚才几位领导都讲了,中国智库特别多,这给我们中国智库之间开展思想产品的竞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不是垄断市场,不是一言堂,真正好的研究成果就是在研究者之间的竞争、激荡、交流中产生出来的。当然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大家在这个氛围下进行思想成果的交流与竞争。
(根据隆国强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