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会高端访谈】万侨创新 共享机遇

2016年6月27日



  2016年6月23日,为期3天的第十六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以下简称华创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290多位海外嘉宾、国内2000多位代表参会。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今年的华创会,会有哪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国际政府间的合作,能为国际人才合作与开发提供哪些新发展?人才创新又如何成为国家创新驱动的关键力?


  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推出华创会高端访谈特别报道: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新加坡中国商会会长林清荣,法国勒芒市政府议员朱风优,湖北国际合作俄罗斯工作站站长李峰,共同为您带来精彩解读!

        2016年6月23日武汉迎来一场盛会,第16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在东湖之滨开幕,本届大会以“万侨创新,共享机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海外嘉宾和2000多位国内代表参会。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背景之下,今年的华创会带来了哪些难得的机遇? 人才又如何成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力呢?本栏目在华创会期间,推出高端访谈,一一为您解答。

本期重磅嘉宾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在人才战略、企业国际化、国际管理、创业创新、华人华侨与中国留学人员群体和智库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学术研究。


        新加坡中国商会会长林清荣,致力于促进新加坡与中国的经贸发展与友谊。


        法国勒芒市华裔政府议员朱风优,是勒芒市参加本届华创会的9名代表之一。


        湖北国际合作俄罗斯(莫斯科)工作站站长李峰致力于为湖北招商引智和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 


        田野:到今天为止举办了16届的华创会,今年参会的来自海内外嘉宾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已经成为了海内外全球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来华创新创业的一个最优平台之一。一个连续举办了16年的同一主题盛会,据各位嘉宾的观察,今年的新意、闪光点、新的机遇是什么?


王辉耀: 华创会释放信号:中国为全球人才敞开怀抱

         王辉耀:今年华创会我觉得它有几个亮点,一个就是它的规模大,还有一个它有很多的铺垫。比如包括前期在美国举办分场,后期还要落实很多项目。华创会把这个做成了一个向全世界的信号:中国仍然欢迎人才。正好中国今年也是加入WTO16年,货币流动我们已经做到最好,那么现在在人才流动中国还在继续发着信号。


   田野:林会长,其实我们特别希望聚是一团火,散的是满天星,但是在新加坡这团火的温度,您会真实地感受到吗?


林清荣:新加坡产业转型的思考与中国不谋而合

        林清荣:这次的主题——万侨创新,共享机遇。这个里面就是有一个创新跟机遇,这两个主题吸引了这么多的海外的华侨华人过来参加这个华创会。新加坡的经济已经现在是不能够以传统模式来经营了,经济在转型、企业在转型,这次华创会来的华侨华人,他们创业的经验,他们怎么样在新加坡国际化,他们的企业国际化要怎么样去转型,从这里拿到一个概念。   


       田野:朱议员,在法国听上去勒芒并不是一个以工业或者是高科技产业而闻名的地方,但是你觉得这样一个盛会为什么会吸引到勒芒市政府组团来参加?

朱风优: “汽车耐力赛”让勒芒与武汉结缘

      朱风优:勒芒说起来你们都不认识,但是说起勒芒24小时耐力赛,网上一搜,全世界都知道。成龙先生前几天刚刚才去参加了比赛,我们去年10月份就专门组了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来到武汉,然后受到武汉市市长的接见,我们当时一拍即合,两个城市立即就签了一个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协议。


         田野:李峰先生,看上去武汉离俄罗斯很远,但是俄罗斯的这些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人士他们来到武汉为代表的这种中国内开展自己的事业生涯,这种合作机会你觉得如何?

李峰:中俄企业家创业谋合作

   李峰:我们湖北省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叫“万里茶道”复兴,就是从汉口一直经过恰克图到圣彼得堡,“万里茶道”有将近300年历史,我们通过茶叶这个文化唤醒俄罗斯对我们湖北的认知。下一步就是怎么搞这种科技这种产业对接,这种经济的对接。五月底,刚刚参加完在俄罗斯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理事会的会议。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倡议就是成立中俄青年企业家孵化器,我工作的单位是俄罗斯中国总商会,我们作为一个他的创业基地,这次我回来还是想沟通一下,因为上午参加华创会的开幕式就有一个叫侨梦园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俄罗斯、中国这个项目实际上是非常希望在各地都有基地的,湖北的区域优势和教育优势非常好。


        田野:王先生,您80年代就出国了,也是比较早一批回国的,那个时候回国的创业人才对机遇的判断,对创业前景的判断和今天你的观察会有什么不同吗?

王辉耀:转变观念  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王辉耀:那个时候回来很大量的比如参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 ,所以500强的高管很多也有一部分创业的,但是那时候高科技、互联网还没有大面积的兴起。一直到新世纪以后互联网、高科技人才才开始兴起,所以现在为什么华创会很重要,就是过去30多年的开放一直都是我们用好了我们的人口红利,发达国家一直在用人才红利,所以现在到了我们也要用人才红利的时候。首先我们观念上要改变,比如现在一定要在70亿人里面选人才,而不仅仅是在13亿人里面选,或者说只在14亿人里面选人才。第二就像我们进入WTO,消除货物流动的壁垒,今年正好是16年,中国的贸易和GDP都翻了十倍,16年富起来了。华创会以后就是能够消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田野:刚才会长也讲到,其实大量的人才,华人的人才,他们无论是教育还是创业都集聚在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多年以来在人才的挽留、发展的机制上,对内地是不是也有一些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林清荣:新加坡吸引人才的做法值得借鉴

       林清荣:他们到新加坡去的留学生,有些是拿新加坡政府的奖学金或者当地企业的奖学金,留学学成之后他们留在新加坡,要为国家或者为企业服务。如果他是拿的政府的奖学金,政府就派他到各个部门去历练,医学方面、管理方面都有。新加坡有600万人口,有200万人口是最近十年去的,政府给更多的引进人才指标很重要。


         田野:回来创新创业的这些人,教育背景很显然是很棒的,但他们不见得必然就是一个企业的领袖,拥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素养,所以在和本土的创业环境融合和市场资本对接的过程中你愿意给那些希望回国的朋友,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王辉耀:创业四大宝:经验 团队 导师 平台

   王辉耀:根据我们做的一个研究,发现回来创业或者创新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是在海外有些工作经验的。我不太主张学完马上就回来,可能这样没有职场的历练。第二种就是回来要搭建好团队,这个团队也不能纯粹是一个海外的团队,是用国内和国际的人才结合起来的团队。第三个是需要找一个更好的导师,有这方面经验的带一带,这种成功的概率很高。第四个就是参加华创会,就是经常参加各种平台,交流、碰撞,然后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获得政府的支持、正确的鼓励,这些方面就比较容易成功。


选自央视网、长江新闻号,2016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