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石: 大学能否翻牌即变智库
2016年7月6日
由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近日在京举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金石在发言中指出,大学办智库是当下时代的大学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需要。高校办智库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人才引进,整合学科优势,产出好的成果,影响政府的决策,凝聚社会共识。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谈到智库的运营管理和人才建设的创新,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西南财经大学,包括我们发展研究院的故事,给大家增加一个案例。
大学办智库有条件、有市场
对大学办智库大家的讨论主要集中为以下几方面:大学是不是智库?大学办智库是不是一窝蜂?大学里面很多研究所翻牌就变成智库,是不是一种空壳?对于以上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大学办智库是当下时代的大学的一种责任,同时大学有能力也有条件办好智库。所谓有责任,是在当下新常态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外时代背景下,需要高校参与建设。
第二,大学办智库有需要。每所大学从成立到后面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品牌专业,有自己的研究特色,需要在社会、媒体和政策话语权,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例如,西南财经大学是以大金融学科为特色,在“一行三会”都有我们很多校友,也培养很多大金融的学生,我们在金融方面也希望对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高校有条件办好智库。全国约有80%的社科研究人员都在高校,60%的千人计划的获得者也在高校,50%以上的两院院士也在高校,所以人才智力密集,有条件办好智库。
高校办智库不管是不是一窝蜂?是刚起步还是在路上?我相信思想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会说明高校应该是在中国新型智库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办好智库
大家一直在提办好智库的关键是机制体制的建设。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机制,二是运营管理机制,刚好就和我们的分论坛的主题是一样的。
从人才机制来说,关键当中的关键,特别是高校,因为原来的人才都是搞学科、教学、学术的,它的激励是在国内外顶级的刊物上发文章,而在政策研究方面激励的不多。
最近几年,特别是2014年4月15习主席批示过;而在今年5月份刘延东副总理在学习座谈会上也强调,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和学科优势,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还包括高校智库的推进计划,之后高校办智库是一件大事情。考虑到并不是现有的学科的人员都很适合来做智库研究,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引进相关人才,将学术研究转换成政府部门看得懂的政策报告。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如果能够通过引进智库的领军人才来带动智库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比如我们的发展研究院,李晓西老师是我们的首任院长,他有长期国务院研究工作的背景,又是北师大的学术委员会的副主席,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召集人;王辉耀主任是我们的第二任院长,也是人才50人论坛的发起人,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等。作为领军人才,他们些既懂国情又有国际视野,又在国家政策上有建言渠道,所以非常适合来做智库。
还有一点很重要,李晓西老师和王辉耀老师都是成都人,而西南财经大学也在成都,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一点。所以,我们能够做得好,除了这些机制建设之外,可能还有一些非典型的机制对智库的成功也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综合来看,高校办智库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人才引进,整合学科优势,产出好的成果,影响政府的决策,凝聚社会共识。
(根据刘金石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