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智: 媒体和智库要多方加强互动
2016年7月8日
由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近日在京举行。在谈到媒体和智库之间的关系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他同时指出,不但媒体的新闻采写人也要成为智库领域的专家,同样智库本身也要增强媒体素养,善于和媒体打交道。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媒体和智库的六大关系
我是这一组唯一的非媒体人,当然我作为智库这方面谈一谈智库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从比较微观的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从智库与媒体的关系,我总结了以下六方面:
第一,媒体对智库成果的传播功能。媒体可以提供专门的版面,发挥智库成果的呈现功能,这是最基础的功能,智库通过发布智库研究的成果,研究智库的成果和报道一些活动等一些方式来实现它的功能。比如说,光明日报2014年12月成立智库版就是很好的形式。还有后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智库版,还有中央党校的科研智库版面,还有一些地方党报都设立了智库版面。
第二,媒体可以自建一个产品,实现从传播者向智库产品生产者功能的转变,或者说实现一种超越。光明日报成立了一个实体,光明日报的智库理论与发布中心,他们自身也生产智库产品。比如现在正在和南京大学合作准备推出一本智库指南,就是智库建设管理的工具书。
第三,通过平面媒体的传播发挥智库信息放大的功能。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也可以在纸媒传播的基础上规避时效性和可到达性比较差的劣势,可以采取电子邮箱发一些电子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个人的朋友圈类似的这样一些做法。
第四,平面媒体也可以开展评价,体现智库的导向功能。平面媒体做的评价和智库是有差异化的,这也是一种新的评价形式,我称之为综述性的评价,评价不等于排名,我们综述性的评价,我们可以拿其他几个排名机构的结果,我们来评估社会智库的发展,它的成绩、不足和未来的导向。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智库年度大数据、优秀成果评选等等,还可以开展智库索引。
第五,媒体可以设置议题,发挥对智库发展的纠偏的作用。媒体可以组织论坛,组织专家讨论,对智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例如,近日光明日报就开展了“智慧虚火热”的讨论,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第六,解疑释惑。发挥智库的公益辅助功能,智库可以邀请专家对政策进行解读,比如两会期间组织一些解读,一些重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可以帮助智库发挥它的公益功能,提供一个平台。
媒体和智库要多方加强互动
第一、媒体在它的内容提供和供给上还是要提高发文的质量,要发一些让智库有所启发,有所受用的文章,从质量上要进一步升级。
第二,抓亮点。我观察一个现象,有时候论坛开得很精彩,会议也很精彩,但有时候会议报道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很精彩。可能真正的专家认为很亮的东西、很有启发性的东西,媒体不一定能够报道出来,所以这也是媒体下一步应该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的采写人首先自己也应该成为智库研究的专家,这样他做东西出来,就知道嘉宾发言的亮点和新闻点在哪里,这样推出去的内容反应是不一样的。
第三,要组织深入讨论,不能总是泛泛而谈。就像我们现在讨论智库一样,就不能再讨论那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了,而是要着眼于微观机制、筹资机制和一些技术性的东西。
第四,需要发动民间智慧。有一种观点认为智库既是一个机构,也是一种机制。现在全民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智库,每个人都是一个智囊,所以媒体这方面可能还要进一步的把社会民间的智慧发动聚集起来。当然对于智库本身,它也要增强媒介素养,现在很多智库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所以这是两个方面的互动还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周湘智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