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重点打造三支队伍 跨越扶贫“人才鸿沟”
2016年7月8日跨越 “人才鸿沟”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在农村开展有组织、 有计划、 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 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有5575万人尚未脱贫,并且脱贫又返贫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吴江: 以前, 我们的扶贫工作往往是“见物不见人”。 一讲扶贫, 就讲投入了多少财力。 因此, 这些年来, 虽然我国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来做扶贫工作, 财政投入的扶贫经费年年涨, 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 很多人无法脱贫, 很多人脱贫又返贫。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仍然有很多短板, 而且这个短板并不是钱, 而是缺乏长效的扶贫机制, 特别是有效的人才机制。 因此, 要在 “十三五” 时期实现精准扶贫到位, 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扶贫人才队伍, 才能保障 “最后一公里”扶贫到位。 这是精准扶贫问题的根本所在。所有的贫困地区, 都有一个 “人才鸿沟”;所有富起来的乡村, 也都是因为有一个致富带头人。
记者: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 “人才鸿沟” 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什么样的人才是贫困地区急需紧缺的?
吴江: 我们发现, 贫困地区、 边远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而且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 高素质人才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比如,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郊区医院、 学校, 去二、 三线城市挖来优质的医生、 教师等人才。 过不了两年, 这些人才又被中心城区级别更高的医院和学校挖走。 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不断地向大城市聚集。 这完全是市场决定的, 政府想要干预,却收效甚微。 因此,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公共资源配置的差距。这一差距的核心是人的差距, 是人的素质的差距。 由于长期的公共服务缺位, 教科文卫等公共领域成为贫困地区最薄弱的领域, 并且这些公共服务领域的薄弱还会反过来加剧贫困地区的贫穷。 由此看来, 缺乏公共服务人才是贫困地区无法脱贫的重要原因。
因此, 我认为解决贫困问题, 首要是建立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这个队伍必须是高素质的、 德才兼备的, 能在特殊艰苦的环境中施展才干, 提供技术服务, 不能抱着淘金的心态,干两天就跑。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记者: “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提高人才质量, 优化人才结构。贫困地区应该如何践行这一战略要求?
吴江: 精准扶贫应该进行专门的人才发展规划, 整合以前一些分散在各个部门下的人才政策, 实行整体谋划, 并且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 绝不可流于形式。 具体来说, 扶贫需要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打造一支为扶贫提供支持的高素质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针对精准扶贫的任务要求, 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重点放在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培训、 实用技术、 医疗卫生、 社会救助等专业领域。 组织动员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 公立医院、 各类培训机构, 通过选调、 挂职、 兼职等措施, 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主管部门以合作共建方式组建专业服务团队, 并经过短期培训, 签订精准扶贫责任书,直接到村进户提供技术服务。这支队伍可以向全社会招募, 由人社部牵头启动 “精准扶贫万人计划”,不仅要使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扶贫的人才获得更高的荣誉感、使命感, 而且要确保在整个过程中扶贫人才的待遇不降低。这样才能保证扶贫的长效性。
二是培养一支扎根不走的高素质乡村基层干部队伍。 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素质是扶贫脱贫的关键。 精准扶贫首先要体现在贫困乡村干部的选拔培养上。 扶贫工作已进入 “最后一公里”, 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因此,我建议由中组部牵头组织各级组织部门,启动 “精准扶贫基石工程”, 集中力量调整一批乡村党政班子, 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对贫困乡村干部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轮训, 甚至也可以把课堂搬到基层, 到田间地头去解决实际问题, 切实解决基层干部队伍的精神贫困、 知识贫困、 管理贫困问题。 同时还要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的待遇, 设立专门的扶贫补贴, 才能留住人才。
三是招募一支围绕精准扶贫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队伍可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 将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将现有的 “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支一扶’ 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等, 整合形成 “精准扶贫志愿者计划”。 设定5年的服务期, 遴选优秀的大学生毕业生, 到贫困地区去服务。服务期间要给予大学生扶贫志愿者比较高的工资待遇。 对于服务期满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大学生扶贫志愿者, 可以转为公务员, 充实进入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另外, 还可以动员组织退休老干部、 老专家、 老工人以及海外热心公益事业的华人华侨, 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 有目标、 有任务、 有经费、 有责任地参与到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中来。
建立全方位保障措施
记者: 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差、 条件恶劣、 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因此, 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 在精准扶贫的语境下, 应当如何让贫困地区用得起、留得住人才?
吴江:打造精准扶贫攻坚队伍, 必须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明确指导思想,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以往很多扶贫政策并没有实现精准, 因为待遇问题、 出路问题, 人才不愿到基层贫困地区施展才能。扶贫要实现精准, 必须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员经费保障。 要尽快制定一套系统的针对扶贫人才的引进培养、 评价考核、 激励保障的特殊政策。 根据三支队伍的不同特性, 制定相应特惠政策, 但是同一类人才政策要保证在全国基本统一。政策落地要精准到人, 要实现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统一, 确保选人准、 培训准、 考核准、 激励准、 保障准。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扶贫人才队伍的组建必须要快。 必须切实加强扶贫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人员保障,配好专门力量, 保障各项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在最短时间内,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有攻坚克难精神的精准扶贫人才队伍, 营造精准扶贫脱贫环境,激发贫困地区自身优势,努力跨越扶贫攻坚的 “人才鸿沟”。
文章选自《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