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创造有情怀的社会财富

2016年7月11日

  2016年6月,2016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榜发布,共有122人上榜,总捐赠额比去年上升50%,达到300亿元,是三年前的5倍多。上榜门槛为1,255万元,与去年1,200万元多一些。有27位大慈善家捐赠过亿,比去年多了9位,达到08年的最高峰27位。作为研究国际人才和海归的领先智库,CCG发现,在这27位捐赠过亿的慈善家中,就有4位是留学归国企业家,排名依次是信中利资本汪潮涌1.25亿、华控基金张扬1亿、心里程彭国远1亿、崔如琢1亿。



  从整张榜单来看,122人当中有11人具有留学背景,占总榜单的9.01%,与其他类别的捐赠者相比,比例较高,其中不乏汪潮涌、李彦宏、沈南鹏等知名企业家;海归企业家的整体捐赠额度都较高,在这11人当中捐赠过亿的高达海归企业家人数的36.36%,捐赠更是占到58.65%,突显出这些海归企业家的捐赠价值。这些海归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也受惠于教育,其主要捐赠方向集中于教育方面,要么是向母校捐赠,要么是投入教育基金,要么是投入教育文化设施。如信中利资本的汪潮涌,在2015年12月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1亿元,捐赠小母牛扶贫基金、捐赠李时珍教育基金、捐赠中国留学人员发展基金会,总计1.25亿元。还有红杉资本的沈南鹏,也是以个人名义向母校交通大学捐赠5000万元。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海归企业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经济发达城市,主要从事金融或互联网行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本实力。从年龄结构来看,从35岁到72岁不等,年龄跨度较大,平均年龄55岁,正是功成名就,具有强烈社会情怀的时候。这种地域、行业、年龄分布也对应了现在海归群体的整体趋势。

  从留学背景来看,这批海归企业家主要留学地集中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学专业聚焦于商科,这从人才教育上解释了为何他们具有社会慈善捐助的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科教育体系中,商业伦理课程是这些未来企业家必修的课程。商业伦理课程探讨了商业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人、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核心内容便是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强国商业形态演变的一个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开始,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的出现,更是引得人们和社会整体思考企业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家需要如何帮助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都是上述海归企业家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所学习的内容,如从榜单上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家会捐赠各种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留学及海外工作的经验让他们见识了全球顶级企业家价值观的趋同性–创造共享价值。优秀的企业家不仅仅着眼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更是把创造社会价值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带动社区共同发展是这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如星巴克的董事长舒尔茨带领全体员工参与飓风后的城市重建等等。在海归慈善榜当中的李彦宏也是与众不同,捐赠是医疗领域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价值的提现。早些年,高瓴资本的张磊也是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沈南鹏、徐小平等捐助耶鲁大学北京中心,纷纷将财富投向人才教育事业。

  此外,国外完善的慈善制度和文化也让这些海归企业家耳濡目染。欧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如在社区公益、教堂文化等发展完善。从文化传承上,他们就注重慈善捐赠,从政策制度上,这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减免税的政策,为慈善事业做好了充分的软件环境。从行为上,不只是宣传慈善理念,更多的是落实到慈善行动中,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人。海归在国外生活多年,不少人深受欧美慈善文化、慈善制度的影响,充分理解和钟情于现代慈善事业。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披露,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从2016胡润慈善总榜单中看,海归人士只占10%左右,但是随着海归人数的逐渐增多,在上述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以慈善榜为引领,这一比例日后定会大幅增长。

  海归慈善榜榜首汪潮涌先生就是在以上诸多因素熏陶下的典型代表。作为海归的杰出代表,汪潮涌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从在跨国投行将中国企业引入国际上市、国外资本投到国内的初级阶段;到为海归企业家回国提供投资的创业阶段;再到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到海外投资的黄金阶段。汪潮涌28年来一直助力中国企业与海外投融资的积极整合推进,成为链接中西投融资界的重要桥梁。

  过往的人生履历中,汪潮涌的海归身份、国际视野无疑助力了他的事业腾飞。而在他所投资的创业者中,海归也占了很大比重。最初创办信中利时,他便和张朝阳、李彦宏等早期的海归企业家联系密切,之后也成为他们的投资人。可以说,信中利的第一桶金便来自于对回国创业的海归企业家的投资。海归企业家们的创业梦想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而信中利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头顶“风投先锋”称号的汪潮涌坦言,自己最强烈的驱动力不仅在于商业价值,也在于社会责任。对于这位从大别山走向华尔街的“风投教授”来说,慈善是一种态度,是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的回馈,所以永远觉得做不够。他觉得,需要帮助的人太多,在他们面前,就算是最富有的人,也会觉得自己是贫困的,唯有不懈的创造财富,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们。

  2015年12月,汪潮涌先生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持学校的发展。在他看来,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大学教育培养人才,就是在各行各业埋下种子,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希望带动更多的校友,为母校建设一流世界大学提供支持,与大家一起使清华更加美好,更具影响力,更能成为年轻人实现“中国梦”的报国基地。其实,在近30年来,汪潮涌先后对清华大学进行了3次捐赠。在2013年3月,他就捐赠设立了“清华大学李启斌基金”,用于专项资助清华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陈志武教授的“量化历史研究”项目及“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建设,先后资助60名博士后、教授出国访问。

  可以说,汪潮涌先生将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未来个人与企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正如巴菲特所说,财富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要尽量享受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检验投资眼光和能力。因此,汪潮涌先生也是从投资视角来选择做慈善事务,将财富投入到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有意义的项目中去,如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对智库建设的扶持等。

  汪潮涌目前唯一一位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任职的中国企业家,也是国内屈指可数在国际智库进入理事会的精英。在华盛顿卡内基总部大厅看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画像时,汪潮涌难抑心中的激动:“卡内基是开启美国成功企业家慈善之路和智库之路的第一人,113年前他创办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将其变成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智库。在那个年代,他作为美国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认为带着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他关注社会以及世界,认为很多的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会有政治和军事冲突,已经隐约感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于是出资研究世界和平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内地企业家应该学习国际上成功企业家在社会责任、慈善、智库方面的投入和建树。

  在国内,汪潮涌还担任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副主席职务,他认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智库。在CCG举办的交流活动上,汪潮涌多次带来极具国际化和建设性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需要拓宽吸引人才引进的类别。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不光需要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的社科类人才。“这些人才的影响力和价值非常大,姚明在美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超过几十个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价值,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下一阶段,中国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创造世界品牌,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品牌形象,窄众人才不可或缺。”CCG在人才国际化领域和企业全球化领域推动了不少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发展,如千人计划、加入世界移民组织(IOM)等,所做的事情是推进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是一项简单的公益事业,这也正是汪潮涌将财富投入到CCG这家智库发展最看重的要素。

  汪潮涌先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但可能更适合他的“皇冠”还是“最有情怀的企业家”,他将自己的情怀与事业相结合,不仅创造了经济财富,更是累积了有价值、有文化、有情怀的社会财富,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社会企业家,当之无愧问鼎海归慈善榜榜首。汪潮涌先生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将继续引领海归投身慈善事业,助推我国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