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国际人才的核心是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合作能力

2025年7月23日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在以“全球人才发展趋势:新一轮的竞争还是合作”为主题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同时祝贺AGTO和CCG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于时间有限,我想简要地谈两点:

第一,国际人才应如何定义?他们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第二,我们应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首先,关于“国际人才”的定义。我认为,国际人才的本质在于能够展现并连接自身国家的文化,同时具备与其他文化建立联系的能力。他们应当能够触及、理解并参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之中,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交流。这种跨文化能力是国际人才的核心能力。

那么,跨文化能力具体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尽管掌握外语无疑是重要的,它是国际交流的基础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真正的交流,是与他者的对话,而非与自我的重复。因此,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同理心,以及基于对他者文化和跨境问题深刻理解的沟通、互动乃至辩论的能力。

第二,我想强调,在人才培养中,国际合作本身就是重要的机制。今天上午我们讨论了许多当前国际人才所面临的障碍,包括政治与安全等问题,这些都再次凸显国际合作对于人才赋能的价值。

国际人才机构和多边平台,如AGTO,正是提供培训与合作的重要渠道。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像上海纽约大学、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还有其他开展双学位项目的国际院校,都在通过跨文化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沉浸式的国际学习经验。

可以说,没有跨境学习和交流经验,就难以真正培养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即便是主要在中国本土开设的教育项目,如今也普遍希望将学生送到国外生活、学习一段时间,以提升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沟通能力。

以我们燕京学堂为例,我们与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在招生、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都有广泛联系。我们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平台,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未来领导者。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智汇全球,才赋未来”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5》在AGTO 2025全球人才峰会发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中英文官网上线试运行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登记证书颁发仪式举行

AGTO(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即将落地北京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顾问委员会年度会议召开

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外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在澳门成功举办2023全球人才峰会

《技术变革下的亚洲人才发展报告(2023)》发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上发起成立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圆桌研讨会在香港成功举办

CCG“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入选巴黎和平论坛 创新全球人才流动与合作机制

 

关键词 范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