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深入解读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

2016年8月26日

专家简介

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


编者按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和未来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光明网出品的【学习时刻】栏目,今天连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请他谈谈对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理解。

  小编手记

  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后,于洪君非常振奋,“有担当,有格局,有勇气!”

  “您最关注哪方面?”

  “合作共赢,这是我们新一代领导人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认真回顾习主席三年来在世界各地发表各种文章和演说,几乎所有的文稿、所有的讲话都有合作共赢这样一个概念。”

  访谈实录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光明网“学习时刻”栏目,我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前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洪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Q:“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外交层面有啥意义?

  A: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我们党坚持不懈、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同时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战略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向全世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习总书记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七个方面讲的是国际关系和我们的对外战略。他说:“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理解这两个“始终不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国际战略思维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们六十多年来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概括,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作出的又一个庄严承诺。

  Q:未来我们怎么开展外交工作?

  A: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牢牢占领国际政治斗争的道义高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奉行同各国友好合作的政策,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打造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用我们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Q: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A: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中国人民敢担当、有勇气也有能力应对一切风险、困难、压力和挑战。我们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进步。我们要打造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百花园”。我相信,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中华民族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同时也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带领全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同时纵览国际风云变幻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改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中国领导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向全世界发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永不忘本,又与时俱进的时代最强音。

  习总书记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坚持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继续前进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七部分讲的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两个“始终不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已任伟大情怀的精辟概括,又是对新中国60多年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又一个庄严承诺。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立国、和平兴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新中国所处的特定环境出发,明确宣布在对外关系领域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但实际上,新中国观察国际问题、处理对外关系,一开始就坚持从中国人民的自身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共同安全、推动人类进步的时代最前列。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努力同周边地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并且很快就同欧洲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国家关系。1954年,中国联合印度、缅甸两个友好邻国,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又推动亚非国家共同提出万隆会议十原则,为当时的国际关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准则。

  作为新中国领袖的毛泽东主席,自新中国成立时起,就积极倡导世界和平。他曾多次表示,中国愿意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平共处。他对邻国表示,“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他还通过周边国家领导人向美国提议,“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他明确主张,新中国“要争取和平环境,时间要尽可能的长”,并且认为“这是有希望、有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打开国门搞建设”,意味着中国在建设自己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要长期奉行与外部世界开展合作的方针,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明确表示,新中国应当与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和平友好,文化交流”。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如果美国人愿意的话,我们也愿意向他们学习。”他曾特别强调,即使中国完成了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很大建设成就,也还要向外国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

  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的国内外条件,特别是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和平为上”的外交理念和“向一切国家学习”的开放思想,未能得到完全实现。

  如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继续发生着有利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全面变革。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判断和深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地郑重宣布:“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这几点主张,指明了推动当今时代发展进步的本质问题,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潮流,也符合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应当成为也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变革世界秩序、推进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

  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风卷云舒、变幻莫测的国际大舞台上,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还严重存在的情况下,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良性发展的斗争依然漫长而尖锐。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表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构建,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不能由一个国家说了算。我想,全世界都会懂得,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的深刻内涵。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对人类和平发展进步负有特殊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有信心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崇高使命,在引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全面变革、推动建立以互利共羸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神圣使命。为了不辱使命,在当前乃至今后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持之以恒地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牢牢占据国际斗争中的道义高地;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永远保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开放态势,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周边地区和更广泛的区域内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格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坚守国际公理和正义,毫不含糊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新冒险主义和新保护主义,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不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屈服于外部压力,不在核心利益方面做出妥协和让步,不拿原则做交易,这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不会为了实现某种均势、维持一隅之安或为一时之得而牺牲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国际事务和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通过自己的全面复兴与和平崛起,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新贡献的历史新时代,已经开启!

文章选自光明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