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低龄留学的利弊和相关建议
2016年8月26日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条路并不好走,但还是会让很多人会选择它,这里面既有工薪阶层“改变家族命运”的期盼,也有土豪家庭“不差钱,只希望孩子出去见见世面”的要求,以及更广阔中层家庭的“谨慎观望”。面对一个家庭的重大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给出建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给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低龄留学从之前的凤毛麟角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王辉耀认为:“低龄留学现象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留学大潮逐渐形成的。过去一二十年来,由于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去年我们出国留学的就有50多万,其中有大量低龄留学。这里边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扩大,有经济实力能够承担小孩出国留学;另外一方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的方法、机制等,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将学生向外推的力量,而国外有一种力量在拉。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中国不断地在参与全球化大潮,教育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比如说现在全世界范围中留学生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大学生的增长比例。” 此外,美国有些好的大学在招本科生的时候,以往是没有这种从中国出去的中学生生源,要从中国招高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现在就可以直接从美国毕业的中学生里边招中国出去的学生。研究生也有这个趋势,原来是从中国招本科生,现在很多是招从美国毕业的本科生,这也对低龄留学有一定推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留学能够培养出一些全球化人才这也是直接促成低龄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到低龄留学生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成长的矛盾,王辉耀认为低龄留学的利与弊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如果家庭条件很好,能够有监护人或者陪读,那么在初中阶段以后出国留学还是可以的。历史上中国的留美幼童就是少年阶段出去的,像李开复等人也是在中学阶段就从台湾出去的。但是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你必须有很好的监护人或很好的寄宿学校。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低龄留学在海外容易受到很大的冲击,包括文化的不适应,他们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融入另一种文化有一定难度。有利之处是提早出去学习语言、学习文化能适应比较快,不利的方面就是没有大人监管的话,有时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负面影响,因为不具备自控能力而学坏,不像在家里有支撑。所以不能绝对地说好或者不好,但是从目前来看,如果在初高中阶段出去并且能够把握好的话,还是会有比骄大的好处,包括语言、文化的熏陶等。
低龄留学有风险,王辉耀认为要让孩子在国外生活、学习得更好,可能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出去之前一定要做好事先的规划,特别是要打好语言基础,有兴趣送小孩出去的家长,不妨送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培训班,事先有些准备和适应,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第二,如果家长在海外有朋友、同学、亲戚,甚至有很好的监护人或者寄宿学校,这样送孩子出去是比较保险的。第三,家长要和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现象苗头及时地沟通,这也是很必要的。小孩接触什么样的同学也很重要,如果校的环境不好,或者接触的同学里面有产生不良影响的,都要及时发现。现在通讯和交通都很发达,平时保持密切联系,有条件的话再让孩子经常回来,或者家长经常过去,这样也能够减少这方面的风险。最后留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很多在中国想当然的事到了国外就不一样了。”
文章选自央广网,2016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