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文:上层建筑的某些“逆向”不改变全球化经济规律

2016年10月17日

  作为国内领先的致力于全球化战略研究的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近期启动了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关趋势的系列研究。9月19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在CCG北京总部举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何伟文在发言中指出,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近期德国十万人大示威是三个差异甚大的事件,不应简单地将其与逆全球化划上等号:英国脱欧根源在于难民问题与欧盟政策中缺乏的普惠性,特朗普现象反映了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后果,德国的大示威则是对TTIP谈判中美国标准的反对。这些看似趋势性的事件仅仅是各种矛盾的结果,而全球化作为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未来走向并没有改变。他认为,未来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什么位置,将取决于如何找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关于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人员流动的发展规律。

何伟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

以下为他的发言内容精选:

 

 

  最近一系列集中发生的重大事态给人以全球化遭受重大逆转的强烈印象。英国公决脱欧。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反对TPP,特朗普更要重谈北美自贸协定,并扬言必要时退出WTO。 9月17日德国十万人示威反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首先,这些重大动态本身是否全球化逆转?其次,它们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全球化不行了,还是全球化进程中带来一些根本性缺陷?还是国内政策问题。第三,全球化能否持续,最深刻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它们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没有,未来总趋势会怎样?第四,面对这一态势,我国应当采取什么基本方针和政策,支持并推动全球化。

  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动态不代表全球化经济规律改变

  我们现在研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首先要把一个基本概念区分清楚,全球化发展的本身是经济规律,是现代化大生产超越国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交换、流动的结果。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而英国脱欧,特朗普、希拉里的竞选主张,德国的示威,以及一些国家民粹主义的抬头等,还有多边、区域和双边的贸易安排,都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不是抽象的。正确的政策可以有利于推动全球化,错误的政策安排可以阻碍或者扭曲,但是改变不了经济规律。

  英国脱欧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层建筑目前出现了一些好像是不可思议的现象。一个是英国脱欧,二是特朗普和希拉里同时成为美国总统竞选人,三是德国前天的十万人大示威,这三个是完全不同内容的东西。

  英国脱欧不代表去全球化。直接的原因是难民问题,可是难民问题跟全球化没有关系,是一种地缘政治灾难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的就是欧盟本身的很多安排不符合英国的意志。欧盟本身有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里斯本条约,在不止一个成员国遭到公投否决。一个根本问题是把财政平衡凌驾增长和就业之上。另一个根本问题是欧盟许多具体标准、法规极度繁琐。完全是官僚主义得产物。金融危机以来,德国人均实际GDP累计增长了9%,法国零增长,意大利负增长8%,西班牙负增长6%。欧盟不能很好解决共同增长和就业问题。英国脱欧后不可能反对全球化。因为无论它累计海外投资存量还是接受外资存量,都大致相当于其GDP的60%左右,说明它的经济与全球经济是连在一起的。英国新首相特里莎.梅就说过,脱欧后英国将有信心组合新的自贸区。

  特朗普的口号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美国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现在是1%最富的人占有全球财富的43%,0.1%最富的人占有全球财富的22%。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全球化有利于资本收益的扩大,资本收益比劳动收益增长更快,且差距在扩大。马克思早就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但接下来第二点更重要,可以通过国内的社会政策加以调节。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也很全球化,但贫富差距远远小于美国。这说明美国社会政策的失败。特朗普对自由贸易按排的攻击很多都站不住脚。2000年到2015年,美国对全球商品出口累计增长116.8%,进口累计增长93.6%。说明美国不是WTO失败者。同期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都是出口累计增速高于进口。因此也不是北美自贸协定的失败者,更不是中美贸易的失败者。说中国偷走了美国的就业,意思就是说,美国的逆差扩大,就业要减少。倒过来,如果逆差缩小的话就业可以增加。从2008年到现在过去的8年时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唯一减少的是2009年,恰恰这一年美国的就业是减少的,而不是增加的,其他的年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都是增加的,而就业恰恰也是增加得。所以这个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这种没有根据的竞选语言,估计即便当选,很多都不会做。因此不能把这些看作全球化出现逆转。

  德国大示威则是第三种情况,他们反对的是美国标准的TTIP,并没有说反对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态势近年略有减弱,但未根本改变

  全球化有无逆转,要看近年来跨境的贸易,跨境的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是不是有重大变化,这个趋势是在加强还是在减弱?

  第一,过去三年世界商品贸易的实际增长率低于世界GDP增长率。这说明全球化的一种基本载体贸易略有减弱。

  第二,而跨境的并购是在加快的。2014、2015两年累计增长174.8%。这就说明全球化进程仍然很强。

  第三,跨境的直接投资实际上又在放慢。全球跨境直接投资额,2001-2010年年均增长10.2%,2011-2015放缓到4.2%。但主要放缓来自欧盟(从年均11.5%急剧放慢到1.0%)。美国则有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增速虽然也减半(从13%降至6.7%),但仍然大大高于发达国家(3.6%)。因此它更多表明的是板块的变化,而不是总趋势的变化。

  第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贸发会统计世界五百强,海外的资产占多少,海外有什么变化,前十名我们把这些石油公司减去,前十名里面制造业有五家,丰田、通用电器、大众、沃达丰、苹果。现在看来,2013年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多少,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是多少,这里面五家公司有两家是下降的,三家公司是上升的,总的来说没有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全球化的经济趋势过去几年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无论上层建筑怎么操作,这一经济规律本身会继续。

  全球化经济规律不会改变

  全球化经济规律不会改变的基本依据是,科技的发展带动现代化大生产继续发展,从而所需要的全球分工与交换也继续发展。这个总趋势目前看来不会改变。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还要进一步,根据现在大的趋势是什么,应该研究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好像研究一下子就过去了,现在融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跨境贸易、跨境投资和跨境流动的减少还是增加,一种是减少,一种是增加,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推动全球化的第一要素始终是科技的,所以我们要研究科技的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了地球村还是形成了小的村?其中特别要研究的,我们都在讲互联网使全球变成一个村,但是谷歌的董事长埃里克不久前讲过,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消亡,被物联网所取代。因此我们要研究科技发展规律,研究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怎么不掉队,全球化会怎么走,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这是研究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中国坚持包容性全球化

  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规律,全球干什么?多边干什么,双边区域干什么?各国政府干什么?中国应当干什么?

  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通过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共同立场。中国应当努力争取更多地参与和主导这一战略的实施。英国脱欧和德国民众反对TTIP的现实启发了我们,即我们推进全球化中,有关贸易投资安排(无论多边、区域和双边),应当是包容性的,即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及一国内富人和穷人,都应当从全球化中得益。包容意味着差异。TPP、TTIP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没有包容性,不承认差异。为什么“一带一路”是包容性的?就是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有差别,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要有差别,大家共商共建共享。在亚太,我们要包容TPP的合理内核和,努力推进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其基本条款应当是现有各方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取一个简单标准。在此基础上,各国还要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

  第二,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设计。该开放的开放,该做的做,凡是有利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就要尽量大胆的往前走。不要被动地被人家拖到走。

  第三,要坚定的走海外投资的发展战略,现在的海外投资虽然多种因素都夹杂在里面,但是整体趋势还是好的。要注重整个中国海外跨国公司的质量和能力的提升。现在我国在全球500强中已占106家。但总体跨国指数只有13,而其他国家总体指数是67。如果将来我们这个指数达到40-50%,中国的跨国公司将会更有力地推进全球化。因为整个全球化的基本载体还是跨国公司。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何伟文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