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宪:加强理论实践研究,推动四川人才发展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7年1月4日

何宪,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50人论坛顾问。

  自中国劳动力供给达到刘易斯拐点,结束了无限供给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已经成为历史。一个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对于中国的人才发展,人才开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说过去要将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还是一种期望、一种号召的话,那么现在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资源强国,已经是一种迫切、紧迫的要求,一个别无选择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转型步伐加快背景下,人才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全局举足轻重的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怎么强调人才开放,怎么强调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总书记多次对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论述,李克强总理也反复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抓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今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部署。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也把人才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放到突出的位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正在抓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要求。中国人才研究会也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意见,作为当前最重要任务,意见刚刚颁布,就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意见的专家座谈会,并组织人才方面的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出了一本书。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问题和四川省人才开发的问题缺少深入研究。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人才工作放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位置。在加快人才强省的战略,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等一系列意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依靠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实施六大人才工程,构建五大平台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实现四川社会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四川在西部开发当中地理位置特殊,在人才发展方面也是任重道远,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有大四川的气派和胸怀。在人才的问题上,要打破盆地意识,不仅要服务于四川,还应该要辐射西南,甚至于更广阔的地区。在服务西南地区和更广阔地区当中,更好地发挥四川人才的效益,提高人才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理,四川应该让整个西南地区、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为我们服务。此外,不要满足自己的现状,要找到差距。

  第二,要加强人才体制改革的探索。要想人才开发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必须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我们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有政府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也有市场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够。对于市场在人才工作、人才资源配置上的认识不够,对物质市场机制的作用认识和人才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具有差距。同样在人才问题上,要想完全通过政府来满足人才总量、种类的需求,力度是不够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非常明确地提出我们国家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突出市场导向。因此,在下一步的人才工作当中,要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人才竞争,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真正使市场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四川人才发展还需要突出重点。一方面,四川特别是成都高校,研究所集中,人才总量大,层次较高,在西南地区的人才格局当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要利用这一优势,把四川特别是成都建成西部地区的人才中心,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中心。另一方面,四川人口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多。要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必须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把农民工多的优势变成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多的优势。

  人才工作,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希望通过人才专家智力密集的优势,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政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以及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相应的人才政策等出谋划策。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暨第三届发展与展望圆桌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