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白:拥有了各领域专业人才,就拥有了世界话语权
2017年3月6日美国采用人才引进政策的原因
我想大多数人都读过《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作者是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本书总结了美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国策,他用了四个字来总结美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即美国面临的全球化是“势不可当”,想做也好,不想做也好,绝大多数的企业和有识之士都拥抱全球化。另外,互联网使全球化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两件事情连在一起。
美国有两大问题需要引进全球人才来解决。第一个是环境、健康和能源的问题。第二个是金融问题。美国的金融被一些人弄坏了,使得美国在最近十年经历了几次大的灾难。后来,托马斯·弗里德曼来中国,在中国考察了一个半月,又写了一本书,他这本书写的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曾经是美国采取过的,但美国现在不做了。托马斯·弗里德曼本身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但同时他是思想家,对美国的政界影响很大,他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的五大支柱的学说,其中讲到了中国现在都在用而美国现在逐渐不在用的。
一是中国强调基础教育,以色列也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但美国对中小学教育不太重视;二是特朗普现在要做的拉动内需;三是对研发的投入,美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点多,中国正在赶上;四是国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顶层设计和控制,他认为没有顶层设计和控制是造成巨大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加强政府监管;五是移民,在移民的问题上他和特朗普的意见完全相反。
美国的移民有三批,第一批是犹太人,不仅有高端的技术人才,还有犹太人的文化,靠自己的创业、勤奋和努力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抱团生存下来,犹太移民几乎掌握了科技、教育和金融界。第二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印度人,印度人来到美国很少回国,所以印度人现在是各个大企业的高管层,在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起到领导作用,一旦起到领导作用对整个国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第三批是华人,有大批的华人滞留在美国,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托马斯·弗里德曼说问题最严重的是华人,因为华人或多或少对西方文化的融入比较差,英文也有问题,所以在中国发展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海归潮,越来越多的华人回到中国,他认为这是对美国巨大的损失,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这批人好好地留下来。我想,这是美国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采取的立场,这反映在各个大学和高科技企业里,也反映在很多老百姓,特别是东西两岸的老百姓反对特朗普的浪潮中。
外籍人才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在近25年里科技崛起这么快,出现了这么多诺贝尔奖,提前实现了他们要达到诺贝尔奖项的目标?通过研究,其中有一条是,日本在一些尖端研究所和大学里,对不是日本人的外国人创造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措施,让这些外国人在日本生活不比他们本国差,甚至比本国还要好,这样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外国人参与到日本的建设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个混合的环境中非常适合创造力的爆发,高科技里也是这样的情况。混合爆发出来的能量和中国人在一起爆发出来的能量是不一样的,质上是不一样的。
外国人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两方面,一个生活方面,另一个是事业方面。生活方面包括永久居留权和退休。退休是一个大问题,欧洲有很严格的退休制度,现在随着医疗的改善很多人都可以活到八十岁,60到70岁这段时间是最有经验、人脉最广、最有资源、并且精力还很旺盛的时候。我曾经见到过很棒的一位老师,但他不得不离开中国,因为已经到60岁了,他是一个越战的英雄,又是极好的数学老师,是能够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的好老师。他说我热爱中国,但不得不离开中国。还有医疗和健康问题,我们引进了一个耶鲁大学的“外专千人”,女性,她得了眼睛的角膜炎,一个小病,但是看病难,最后只得飞回美国看了这个病再飞回来。类似这种小事情出现了两三次,她就辞职回去了。所以,医疗健康和保险、子女教育是一个问题。其实很多老外喜欢自己的小孩进入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校有一整套支持体系。当然还有减税,现金转帐,赚了钱不能拿出去等生活问题。
另外,事业上最大的问题是各种各样基金的申请和审批,如果一位外籍科学家只会用英文写申请,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英文的申请呢。
如何使中国的人才制度与国际接轨
怎么使中国的人才制度与国际接轨?如果把此话题提到更高的高度,大国崛起过程中,中国应该考虑将来引领世界,甚至要超越美国。
首先,我们要想办法让拿着外国护照华人或外国人来中国工作生活,怎么把这一点提到战略高度,不光从教育、科技和经济这些方面来考虑。当印度人、欧洲人、犹太人和华人放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创造力是全部华人在一起时怎么也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google、facebook的老总,一旦“禁穆令”出台后他们马上就出来反对,因为他们获得的这些创新的东西很大程度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创造出来的。这种所产生的创造力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海归政策能够代替的。
二是创造一种新文化。有人说中国崛起35年来没有出过特别大的事,保持了9到10%的发展速度,连续这样下去经济体量一定会很大。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是不是一种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了?曾经我和清华的校长一起访问了google和facebook,进到他们的办公室没说几句话他们就说现在要向中国学习,清华作为中国最高的学府能否总结一下中国这三十年来为什么保持了这样的可持续发展,你们可能是做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要总结到理论高度。中国的文化,不是说中国的孔孟之道,而是中国这么长时间持续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种中国的文化,比如中国的创业者文化,叫做can do attitude,这些做法是否可以被世界所借鉴?也许我们通过移民政策能够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中国变成世界的文化领袖和精神领袖。
三是在全球的领导力。这个全球领导力不是简单的体现在联合国可以执行否决权,或者是在国与国的争端上体现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国际影响力。如果有很多外裔在各种中国公司、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假如有印度人等外国人在中国企业做高管,他们至少是会为了他们的企业利益在全球为中国说话,这就是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这次特朗普发出“禁穆令”时,站出来的很多是为美国说话的外裔人,特别是穆斯林的外裔人,他们觉得美国原来的文化被特朗普破坏。
四是国际专业知识。至少在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如果有5%的外国人,这可能会产生一种国际化感觉。比如在欧洲的大型加速器,还有在知识分子中辩论的做不做对撞机。尽管中国对是否做对撞机有不同的意见,这种辩论是好的,假如在中国有一个千亿级的对撞机,全球做这一领域的学者就不可能到全球其他地方去,中国就必然成为全球在这方面的领导。所以,当中国变成一个国际港,变成一个科技港,变成一个金融港,也或者变成一个学术港。有了这多种“港”以后,中国就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领袖。
在特朗普全面撤退的情况下,一般是通过学术界、技术界和企业界走在前面,这可能是更好的做法。假如是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领袖都站在一起,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世界领袖的地位,这时候全球的货币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单位,或者是科技的几个重要的东西都必须在中国做,这个时候中国就有话语权。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美国际人才新政”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