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中国全球化人才战略面临转折点

2017年4月18日


专家简介

薛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薛澜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讨论。对于人才方面,CCG多年都在研究,在座的很多专家也都非常了解CCG在人才方面做出的贡献。每年我们都讨论这个话题,今天我想跳出原来的思路,从全球人才战略这个角度考虑,讲三个观点:


  第一,人才战略首先要从教育开始。


  我们今天上午一直在讨论全球化,我想人的观念非常重要。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全球观是什么?正好前两天我参加OECD的一个会议,当时一个官员就说,在日内瓦听习主席讲话之后,一个美国非常有名的评论家跟OECD的官员讲,如果你闭上眼睛听讲话,你会以为这可能是奥巴马或者是其他领导人在讲,跟原来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现在把习主席讲话的这些内容跟我们目前在国内的教育,或者我们所宣传的东西对比,中间其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我们怎么把现在开始形成的全球观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或者变成一定主流的共识。我觉得我们还未见得形成这样的共识。大家看特朗普想逆全球化趋势而动,实际上美国全社会的共识是美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很深,全社会用各种方式在制约着它,让它不能向后退。其实中国全球化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我想国家领导和各方面已经有了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决心,但是我们社会在全球化的共识方面有没有形成?所以我觉得可能要从教育开始,让社会形成一个主流的共识,这方面我们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第二,中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是不是也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跟中国经济一样。大家现在讲中国经济要从GDP转向GNP。大家也讲日本经济前些年的转变,当时青木先生给我们做过一个分析,虽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很多,但实际上日本前些年在海外打造了相当于一个日本的GDP。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企业走出去的局面,我们可能也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原来我们的人才GDP的观念是想把人拼命吸引到国内来;现在我们可能有时候还要吸引我们的人到国外去,到中国的企业,或者国际组织,或者所有可能跟中国发展相关的一些机构或者是企业去工作。所以我想,这个转变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第三,全球化其实是去除国界和各种界限的过程。


  我觉得我们在促进人才发展方面到了一个新阶段。原来我们人才稀缺,所以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计划吸引一些人回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相当于创造了小的圈子或者是界限。但是现在也许到了一个转折点。我觉得可能现在好的计划还可以继续进行,但是更关键的是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界限,真正让它形成一个比较无形的,来去自由,各方面都很便利的环境,这样,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我想这一点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谢谢。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