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如何让“一带一路”走上共赢之路

2017年5月17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极具历史意义,将极大地推动全球化进程。“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和建设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国家根据地理环境和发展程度开始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化的合作进程。实质上,这是新型全球化的开端,而‘一带一路’是新型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报告如是指出。


  CCG报告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指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国际层面众多类似举措的延续,逐渐成为本区域与域外国家合作的共识。“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后进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条件差、资源开发能力弱、体制运行效率低、熟练技工和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在“五通”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将带来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贸易为抓手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机遇,以实现沿线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对接,前瞻地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铁路、公路、航线、港口、油气管道网和信息通信网。“一带一路”还将促进产业转型啮合,根据沿线国家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特点,通过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新兴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还为区域安排创新带来新机遇。作为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升级,将引发不同国家在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技术路径等领域的创新,在沿线国家内部释放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CCG报告分析了风险的主要来源,首要挑战当属地缘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经过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几个地区,而且沿线国家本身具有独特的政治、宗教、民族环境,甚至一些国家对内处于政治动荡期,对外深陷大国博弈的战场;在经济法律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治理体制欠佳,初期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相对容易,但从长期看,要想得到投资回报困难重重。由于不熟悉、不适应当地的法律环境,往往面临花费高额法律费用和经营成本的挑战,拉高了投资风险;在文化差异与公共关系方面,“一带一路”推进中将面临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民族众多,多元宗教信仰并存,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和疏通,很容易引起民族主义情绪。如果公共关系处理不妥,由此引发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猜忌,将增加沿线各国合作的难度,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长期面临的重要风险。


  报告给出了有关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20条路径建议,即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共同体,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治理机制;设立“一带一路”常设机构,在各国轮流举办“一带一路”年会;成立联合国“一带一路”机构,加强与联合国现有机构的合作;加强与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合作;邀请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立和重点国家在“一带一路”层面的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联盟;举办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参与“一带一路”峰会,邀请世界大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形成“一带一路”示范国和示范工程;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以建设海外产业园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中的作用;让旅游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先导;加强“一带一路”留学交流与教育合作,着力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一带一路”人员往来便利,鼓励向沿线国家移民;大力发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打造国际资金池,吸引国际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开发;加强“一带一路”法治保障,推动建立统一的争议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国际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智库、NGO及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报告主笔人之一、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型全球化的有效推进方案,可将欧亚大陆建成一个国际合作共赢方案的主要平台,并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推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广泛参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和平、包容、相对宽松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沟通和软硬机制的建设。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