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龙:简单创造价值
2017年5月24日长沙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里有一本已斑驳泛黄的杂志,名字叫《经济初航》,这也许很难让人把它这本杂志与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龙联系起来。然而,正是它镌刻了周华龙曾经的印迹。
1993年,刚满19岁的周华龙从浙江诸暨的大山里考上了长沙交通学院(现为长沙理工大学)。从西施故里来到屈贾之乡,周华龙凭着个人浓厚兴趣,组织创建了学生学术性社团“经济学社”,出版了学校第一本学生学术性刊物《经济初航》。他在就读投资经济专业时,为学校第一届投资经济班写下一副对联——集投资之精思,聚经济之博学”,这其中的豪情是否已预示着他将驾驭东和昌这条巨轮,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熟悉周华龙的人都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无论是在青年求学时期,还是在担任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及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等众多社会职务的今天,周华龙的这一“执念”从来没有被冲垮。
刚参加工作时,周华龙被分配在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大型国家重点工程工地现场,每天面对的是漫漫的芦苇滩和“嗡嗡”的蚊虫,但他仍然坚持刻苦学习。后来,由于表现突出被浙江人事厅选送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攻读金融硕士。近年来又陆续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法国马赛商学院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并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和法国马赛商学院“明星校友”等荣誉称号。
学习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即便是担任东和昌集团董事长的现在,他仍然在法国KEDGE 商学院攻读欧亚工商管理博士。同时他也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金融硕士企业导师,并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评为“最佳人气奖”优秀导师。
周华龙不仅爱学习还善于学习。他认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任何人和事都可以学习。并且不仅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善于思考,通过思考洞察规律及方法论,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
2004年4月,周华龙调任交通银行公司后,主要负责金融同业和中间业务的管理以及全行金融产品的培训和推广。新岗位需要新知识,周华龙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在一年多时间内,他多次参加交通银行总行组织的企业年金、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委托贷款、代理保险、中央财政代理支付和对公人民币理财等几十种业务培训,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他还把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形成一系列论文与合理化建议,其中《从金融创新角度探析宁波市中小企业的困境和出路》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 》等论文先后发表在《金融学会文集》和《战略创新和路径选择》等杂志上。
2006年1月,周华龙进入中信银行宁波分行筹建公司银行部。担任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务期间,他持续参加几十种中信银行总行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学习培训。多岗位的培训提升让他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素养,为未来的跨界整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习,周华龙在业务中游刃有余,创造了一系列良好业绩。在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公司工作期间,他负责筹建了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公司银行部,分管产品经理部和投行银行部。在业务建设上,建立了中信银行宁波分行产品经理队伍,协助业务部门推进业务营销和设计产品方案,协助分行建立项目预评审制度,并推进了汽车金融、钢铁金融、网上银行和关贸一点通等业务建设;在投行业务上,主要承接了宁波开发投资集团、龙元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的营销和尽职调查等,协助总行和人民银行总行进行短期融资券业务的政策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设计了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后续贷款对接性的人民币理财计划并发行了8.5亿元,系统总结了准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总行的肯定并在目前积极在全国推广。在联系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先后与宁波钢铁、雅戈尔、华茂集团、宁波城投、“二龙”高速、四川化工集团和横店集团等单位展开合作。每一块业绩的创造,都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物,都在无形中提升了周华龙整合资源转化资源的综合能力。
在周华龙的推动下,2006年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开展了资产转让、联合贷款、夹层融资、信托、租赁和财务顾问等一系列投资银行业务,投行利润在宁波地区排名第一, 在全国中信银行系统排名第六。
周华龙在集团成立大会上致辞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也是周华龙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上有大成就者,没有不“勤”的,没有不“思”的。但周华龙认为,“勤”和“思”,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恒心,恒心是一切成功成才的基础。
早在交通银行宁波分行营业部任客户经理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业绩,周华龙坚持走访,18个月内走访了200多个客户,成功拓展客户30多家,被认为是最具拓展精神的客户经理,并专门召开报告会,介绍经验。
周华龙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继续坚持“充电”。2010年1月,除了担任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周华龙同时担任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并兼任托管及企业年金部总经理。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驱动下,周华龙自感能力尚有欠缺,视野和格局仍需提升,遂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和马赛商学院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持续地学习给周华龙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质变,以及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上的飞跃,这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指挥若定,高屋建瓴地提出许多措施和方法。2012 年,周华龙在《银行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上海融资租赁业前景分析及发展对策探析》,他认为上海融资租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是行业定位及战略不清晰、行业发展资金面临巨大瓶颈、行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面临金融同业的巨大挑战等,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即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优化行业管理平台;加强金融扶持,加大产品开发,加速资金流转;加强租赁人才培养,推进包括多层次教育培训;转变商业模式,推进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特色等四方面建议。此文对国内融资租赁业困境和前景的透彻分析,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获得了《解放日报》2012年度金融服务创新奖和2012年中信银行总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优秀方案。
持续的独立思考,使他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2013年底,上海分行投资银行收入从原来的300多万元到2013年的4亿多元,业务收入增长了100多倍。这期间,他使托管业务从无到有,并筹建了中信银行系统第一个分行级一级部托管业务部,双双实现投资银行收入和托管业务收入在中信银行全系统中第二。团队发展从2008年的3 人到2013年28人,人均中间业务收入1500多万元,进入国内一流投资银行团队行列。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从2008年开始一直领先,并相继获得《银行家》中国十佳金融营销创新奖和上海市金融创新奖等诸多荣誉。最后,他构建了上海分行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平台,成立了PE俱乐部、租赁俱乐部和并购俱乐部等,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其他部门和机构输送总经理,向支行输送行长,使中信银行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发散,也使投资银行部和托管业务部成为中信上海分行最强的部门和最令员工欣往的部门。
2014年1月,周华龙出任中信银行浦东分行行长。在他的带领下,2014年度浦东分行存款规模翻番并且人民币日均和时点增量位居上海分行第一。
在周华龙看来,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东和昌集团也是如此。
东和昌集团的成立有其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红利,为中国资本带来新一轮的盛宴。但依托于传统产业展开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已行不通,而是要吻合助推产业升级和产业资本两个核心,并围绕产业链把金融资本导入实体产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跨界产融整合的综合化集团正是实现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紧密结合的最佳资源整合平台。
东和昌集团应运而生。2015年11月18日,由三家总资产近千亿的民企新光集团、睿银集团、东沃集团等共同倡导成立的控股公司——注册资金达66 亿元的东和昌集团正式宣布成立, 这也是上海浦东新区最大注册额的民企金融集团。
作为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周华龙在成立仪式上介绍,东和昌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金融控股企业,致力于打造一家以强大金融资本支持的全球性跨界产融整合控股企业。东和昌依托股东品牌和平台,以金融资本切入产业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优化,帮助产业的佼佼者推进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完美融合。
周华龙坚信“简单创造价值”,因而东和昌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提倡“不看关系看能力”,在业绩目标上提倡“不看过程看结果”,在成果分享上提倡“不看职务看业绩”,简单明了的企业文化让东和昌的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价值创造上来。
作为产融整合为主的企业,东和昌集团把为企业提供重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等金融管家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东和昌建立了简单、明晰、长效的激励机制,根据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创造价值的大小、去分配利益。在公司管理结构上,东和昌进行了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期实现公司战略的稳定及团队利益的长期捆绑;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了《东和昌集团前台业务绩效考核办法》,让部门经理与自己管理负责的项目直接挂钩,并根据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分配其收入。
同时,东和昌集团建立适应事业合伙体制和机制的系统规范制度,遵循价值观一致基础上的信任、沟通及谅解原则,秉持“简单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大资产管理和跨界产融整合战略。
周华龙认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迫在眉睫。金融资本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资金并没有实质进入产业。市场逐利,产业难做,产业的空心化会进一步拖累经济金融而陷入恶性循环。虽然部分产业试图发展金控或向金融靠拢,但始终是两张皮,交流沟通不够。东和昌集团牵头建立陆家嘴跨界产融联盟,就是要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加强金融从业者和产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融合,以金融资本切入产业整合,进而抓住资本这个牛鼻子。
在顺应“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号召,搭乘“一带一路”政策东风背景下,东和昌集团联合新天集团、睿银集团和东沃集团等多家机构2016年建立了中古斐外投资基金(简称“中古基金”),基金总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中古基金致力于嫁接中古两国间的各自优势资源、要素和市场,搭建一座连接中古两国的国际产能合作、跨界产融结合创新发展的桥梁。通过中古基金的投资管理与退出运作,为投资者创造独一无二的海外稀缺资产优化配置与资源合作机遇,力争再造一个改革开放、各项资源要素红利集中释放的“春天的故事”。
作为投行界的一颗明星,当被问及为什么创建东和昌时,周华龙认为,他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情怀,无论是求学期间当班长,还是在银行当行长,都始终要求把事情做得最好,不仅仅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更多是为了集体荣誉,为了一起打拼的兄弟姐妹,“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好。”他坦言,“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日显瓶颈,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业务蓬勃发展,部分产业的空心化却有加剧的趋势。这是促使我们这个团队创建东和昌最主要的原因。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个使命,也是实现人生抱负最重要的舞台!”
周华龙,CCG副主席,东和昌集团董事长,法国马赛Kedge 商学院博士,现任东和昌集团总裁,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私募联合会副会长,上海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东阳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先后兼任中信银行浦东分行行长、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和中信银行总行级特约研究员。现担任中国并购仲裁委员会首届十大仲裁委员之一,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金融服务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租赁协会副会长,中国并购公会理事及并购融资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同业公会银团专委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法国马赛商学院、法国马赛Kedge 商学院等。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5月刊总67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