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网】产能优化助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

2017年6月2日


  5月31日,在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及业内企业家代表等人,就“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共同展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远景,寻找产能合作的方向。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一带一路”是“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分水岭


  王辉耀在发言时表示,放眼过去近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多仰仗“引进来”政策,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未来四十年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到来,而这也是改革开放全球化大格局的展现。


  王辉耀直言,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一百多个国家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国际共同体和国际治理提醒正式建立,这一倡议也从中国“独唱”演变成了世界“大合唱”。


  “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应与联合国、WTO、世界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吸收借鉴丰富经验”,王耀辉表示,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头一尾,我国也需加强同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深入合作,吸引它们成为利益攸关方,共同推进建设,“此外,我国还可以依托自身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产业联盟和专业组织联盟。”


  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王辉耀建议,各方应积极建立“一带一路”资金池,吸引全世界各大金融市场参与其中,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商务部部长钟山就曾透露,未来五年,我国将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2万亿美元商品,约占同期进口总额的1/4。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合作实施100个贸易投资促进项目。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张幸福:

  


让“一带一路”更加惠及群众




  张幸福表示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给全世界带来重要机遇。2013年-2015年,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并累计为所在国家纳税784亿美元,中国走出去企业和项目得到东道国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


  “今后一定时期,我们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继续指导企业深化有关国家投资,重点加强贸易、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资金往来,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张幸福建议走出去企业考虑自身优势和当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选择经营重点领域,使合作项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尊重东道国风俗习惯,履行好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商务部欧亚司商务参赞刘雪松:

  


中国在欧亚扩大投资仍面临难题


  


  刘雪松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三年里,中国与欧亚国家在国际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包括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均产生了示范性效果,对欧亚地区投资保持增长势头,互联互通项目稳定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境外园区内项目运营良好,并将更加注重互利双赢。


  不过刘雪松,当前中国在欧亚国家的投资还面临着难题,例如,投资环境复杂,且多数国家对中方优惠贷款援助依赖比较严重,中方在欧亚面临着与欧盟、日本、土耳其等境外企业的竞争等。此外,刘雪松认为,中国企业自身也存在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和国际合作经验,自身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项目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认知度低,守法意识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处长郭虎:

  


中阿合作基础在变革中仍然坚固


  


  郭虎在会上指出,最近几年阿拉伯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变革,但不必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担心,中阿双方已经用行动证明,中阿传统友好的合作基础仍然坚固,中阿在经济产业方面互补优势仍然清晰,中阿在挑战情况下仍然不断前进和发展,他指出,“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地处三大洲的交汇点,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西向必经之地和天然的合作伙伴。去年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新签合同额达到40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达到336亿美元,中阿双方就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


  郭虎表示,“阿拉伯国家各国差异很大,有的国家仍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旺盛,有的国家面临暂时困难,但是对中国高性价比产品需求旺盛,这种情况造就了多样化的合作机遇”,郭虎建议中阿双方完善合作机制,加快自贸区谈判,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合作发展。



文章选自北京商报网,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