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最难忘备考之夜 喝辣椒水取暖

2017年6月20日

  长江日报北京电(驻京记者柯立)6月17日,钱颖一、徐小平、汤敏等1977—1979年参加高考的知名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在京聚首,回忆了40年前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高考。他们的口述史,被结集成《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一书出版发行。



  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暨77、78级毕业三十五周年”上,这些知名人士回忆了他们经历的高考往事:他们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 艰苦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坚忍的意志;当国家赋予他们重新设计人生机会的时候,他们深知“人生能有几回搏”,在历经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在大学里,他们争分夺秒,如饥似渴的读书;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之日,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扬帆起航,他们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故事>>>



王辉耀    记者柯立 摄



  王辉耀的备考岁月:


  酷暑之夜穿着长衣长裤防蚊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和弟弟王辉进都是那三届代表人物。


  1976年初夏,王辉耀来到四川山区一个公社。“17岁的我起初是雄心万丈,但激情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替代了:遇到雨天,只能光脚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那种大脚趾使劲压着路面的冰冷的感觉,40年后仍然印象深刻。我父亲出身于浙江桐庐的进士世家,母亲的曾祖父曾是湖南岳麓书院任期最长的山长,父母不断鼓励我:知识能改变一切。我点起煤油灯经常看书学习到深夜,酷暑穿长衣长裤防蚊子,寒冬,干脆喝辣椒水取暖。”


  1977年12月,王辉耀参加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3个月后的一天,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骑上自行车,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狂奔。1978年3月,他踏上了成都开往广州的列车,人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徐小平    记者柯立 摄



  徐小平的赶考路上:


  左边一笼鸡右边一笼鸭,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

 


  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他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的原型)现场回忆了1977年他经历的高考。


  徐小平说:“当时我在泰兴文工团里拉小提琴。如果没有高考,我的前途可能就是到工厂里当一个宣传干部,25岁结婚、生孩子,一辈子就这样。1977年,我正在乡下演出的时候,借了五毛钱弄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面向全国招十人的招生简章,报了名,初试去上海考了3天,6门课。初试结束后我回到泰兴,3天后的黄昏,我收到上海亲戚和另一位考生的电报,让我赶紧回上海复试。当时泰兴到上海的末班车早已开走,我爸爸帮我找了养猪场一辆装生猪的卡车,把我捎到江阴黄田港,再换乘当时往上海送鲜活农产品的船。那一夜,我左边一笼鸡、右边一笼鸭,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彻夜不眠赶到上海,总算没有迟到。”


资料图


  朱永新的大学时光:


  班上大同学几乎可以做小同学的父亲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也是1977级大学生。他说:“那三届”有时代的特殊性,恢复高考制度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当时的大学混龄学习,师生竞相学习,注重自学、教学的氛围。这些在今天仍然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朱永新说: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1000多万人参加,27万人录取。那时对年龄、对学历都没有要求。当时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初中毕业,在我们班读了半年多,直接考取了研究生。相当于他从初中毕业,直接考取研究生了。


  他认为:77-79级那三届大学生,还有混龄学习的优势。当时我们班上年长的几乎可以做年轻者的父亲,我的有些大学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老师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助解决。我们应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更多混龄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



文章选自《长江日报》,2017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