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海归创业首选北京
2017年8月15日8月12日,《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
“我呼吁更多的海归能够到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空间让海归人员在公共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8月12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共部门的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特别需要有多年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共同推动发展。
论坛当日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私营/民营企业,占比为47.4%;其次为外商/港澳台独资、国有企业,分别占16.7%和15.9%,合资企业占比为10.8%;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仅有5.2%。
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而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增加30万人,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家庭因素成归国重要原因
报告由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3032份,其中有效问卷1821份。
报告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照顾父母、家庭团聚等因素将成为留学人员中的独生子女归国发展的重要原因,“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成为归国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解释:“(样本中)90后占到半数,独生子女和未婚群体的比例超过七成……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这个群体的孩子来说,出国留学后再回到祖国,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亦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原因。
而比较国内外发展状况时,65.8%的海归认为“国内外发展情况不好说,因人而异”,19.2%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更难”,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容易”的占15%。
调查还发现,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不到二成的受访者认为收益成本相当。另外,认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说不清的占18.3%。
半数受访者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国内职务提升。44.8%的受访者认为基本没有影响,5.1%则认为留学经历不利于晋升。
九成海归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
报告显示,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44.7%的人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剩余的4.8%则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
“现在,超过九成的海归能够融入社会,在2015年这个数据只有87.1%,说明海归在回国之后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李庆说。
回国后,89.2%的海归能够在半年内找到国内第一份工作。海归就业单位所处行业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和金融业,就业单位规模以500人以下为主。
海归就业单位的类别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私营/民营企业,占比为47.4%。其次为外商/港澳台独资、国有企业,分别占16.7%和15.9%。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选择外资企业的有所缩减。
对此,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进入民营企业,这是与中国民营企业的走出去、国际化相关的。”
在海归就业的工资分布上,调查显示,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多,为44.8%;6001—8000元的占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为13%和13.7%。
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相较而言,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68.9%。
海归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在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创业海归初始创业时间在2015年以后。报告认为,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初始创业时间在2006-2014年占比为18.7%,2005年之前的仅为4.9%。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五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服务业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占10.3%。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其中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的认同度均超过三分之一。
报告还显示,海归创业者在创业中最需获得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财政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仅27.2%的人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业企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