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有多强?

2017年9月13日

9月11日,《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



  “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引进国际人才相比,尤其是与很多移民型国家相比,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并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国际人才引进数量处于低水平,二是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2017年9月11日,《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主编、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区域间国际人才竞争力差距明显。上海作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得分刚过及格线。


  蓝皮书给出了一系列提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报告最大的价值应是唤起全社会对人才竞争的关心和关注。



上海: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最高



  蓝皮书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合作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国内首次对在中国大陆地区生活和发展的外国人才的统计分析。


  蓝皮书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六方面对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单位指标和省域指标描述,根据各区域综合分数形成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排名。


  蓝皮书显示,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作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其竞争力指数为3.91(最大指数为6),按照百分制来换算,仅为65.17分,可以说刚过及格线。


  此外,各区域的综合指数呈现三级梯队分布。北京、广东和江苏分列2-4位,与首位上海共同形成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好的省份。其中,浙江为领头羊,综合指数为2.53,其次分别为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相对较慢的省份,包括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虽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王辉耀指出。


广东:国际人才生活最幸福


  国际人才规模指数作为相对宏观的一级指标,由来华留学生规模、外国专家规模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在这项指数上,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第四,但与上海、北京的差距明显。


  区域指数差距大的情况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各省市差距相对明显,尤其是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数差值达到0.8分(最大区间1分)。


  研究也发现,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蓝皮书指出,这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区域发展情况与大学国际声誉成为来华留学生选择其他属地高校就读的普遍障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对来华留学生集聚北京、上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则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分列2-5位。


  同时,广东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环境方面更加宜居,在国际人才生活指数上得分最高。王辉耀介绍,“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


  王辉耀特别提到,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


空气污染制约国际人才来华


  为提升中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蓝皮书建议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抢夺全球优秀的人才苗子;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引力场;实施“华裔卡”制度助力构建海外“人才银行”,促进海外华人回流环流等。


  此外,蓝皮书建议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例如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被国际人才所关注,尤其是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国际人才不愿意来或者离开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智库(CCG)对在京发展的国际高端人才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国际人才都谈到了空气污染的问题。”


  蓝皮书还建议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面对国际人才的管理,尤其是移民的管理,我国现行法律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