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荣:时代所赋 定不负时代
2018年7月24日
编者语
在离中国半个地球之外的非洲,伫立着一座“东方工业园”,被誉为“中国产能出海最成功案例”的华坚集团就进驻在这里。从“世界工厂”东莞白手起家,到反转金融危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从民企投石问路“走出去”,到为埃塞俄比亚成功创汇并提供6000 余就业岗位,董事长张华荣专注于将华坚打造为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百年企业,并抓住“一带一路”契机,通过“优势产能对接”与当地资源禀赋和政府发展战略紧紧啮合。流水线上相异的只是肤色,共享的却是人类工业文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华荣,正以其海外拓展经验和以人为本的企业家信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让全球经济在“一带一路”理念中迸发出新的生态。
创 业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创新创业不同,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走出旧时代,却还没能完全走进新时代,正在做着准备,蓄势待发。复员回来的张华荣20出头,当年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过去的发展条件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张华荣认为。
1983年,张华荣贩卖菜籽,赚了几百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张华荣并没有满足。1984年,张华荣毅然背起行囊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短短几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便弄懂了其中的窍门。同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来8位工人,办起了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这是张华荣第一工厂的名字,是江西第一个民营鞋厂。当时的江西只有国营和集体鞋厂,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个体鞋厂,成为江西第一批民营鞋厂中的佼佼者,迅速成长。张华荣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是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勇于前行的人。
“青春鞋帽厂”几经搬迁和更名,改为“南昌华荣鞋厂”,到1991年,“南昌华荣鞋厂”已完成原始积累,有员工200多人,资本超过100万。
1992年,一个姓叶的台湾人找到了张华荣合作。台湾人在香港註册了一家“香港光荣公司”,10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取了张华荣名字里的“华”字,台湾人的“坚”字,于是就有了“江西华坚有限公司”。“台湾人骗了我们。”张华荣微笑着回忆这段往事,“他骗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搞了很大的厂房,但他没有下一分钱,也没有给一份订单。实际上还是我一个人在做。工厂扩大到员工560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没有订单,苦撑到1994年,我不得不走回老路,重新做外销。”
受骗后,张华荣更加珍惜每一笔订单,对每一双鞋的质量、价格、交货时间都严格把关。从1994年到1996年,他又赚回了很多钱。“没有想到这个被骗出来的‘华坚’,今天还挺有名气的。”
这时,一个诱人的机遇摆在了张华荣面前……
“东方风来满眼春”
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腾飞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番讲话点燃了张华荣心中南下创业的火苗。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已完成初步积累的张华荣,带领80名江西老乡南下东莞二次创业。那时东莞鞋业已经很成气候,是台湾人和香港人的天下,他是第一批进入鞋业的内地商人。
张华荣先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开发打样,接订单。当年10月,他出价100万元把东莞厚街一家倒闭的台资鞋厂盘了下来,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我实际上付不起这么多钱,只好欠帐、担保。1998年,我卖掉了江西的厂,彻底南下。”
邓小平的南巡为迷途中的改革开放重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中国崛起的坚定基石。当时,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莞转移,竞争的残酷也不言而喻。代工这种生产贸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厂”东莞如火如荼地发展,港资、台资乃至内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在OEM制鞋中分一杯羹。几年前曾有数据显示,全球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为了打开局面,在行业竞争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张华荣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如何做好女鞋上,不懈地抓品质、提升管理、优化服务。华坚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06年,10年间解决了16000多人就业。“从1996年到2006年,华坚解决了1.6万多人就业,建设了世界鞋业总部基地,随着东莞的经济发展,跟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华坚与东莞一起成长壮大。”张华荣说,多年来,他为企业的定位是要做有效益、有意义的事。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高档女鞋制造企业之一,华坚集团在广东省内始终保持较大规模,员工最多时超过2万人。
挑战中孕育机遇
转型升级夯实制造业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敲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钟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跨国企业大批裁员,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东莞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金融危机发生后,东莞又一次成了世界舆论的中心:企业批量倒下,打工者纷纷返乡,GDP出现负增长。经济寒冬中的华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对国际国内环境的理性分析,本着对产业的执着和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心,企业管理层最终达成共识,着眼产业,立足企业,积极进行制造的转型、升级。
华坚东莞总部将传统人工制造进行了升级,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提高效益、提高附加值、提高品质,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特别是建立干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老板,老板成为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张华荣带领着华坚进行着有序、系统的进转型、升级工作,从“做精、做强、做稳、做好、做大、做百年企业”的目标出发,积极利用自身在过去的积累和当前产业重新洗牌过程中所孕育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工业工程优化、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参与新的制鞋标准研究制定、搭建世界鞋业对话平台、推动世界鞋业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在实现企业本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中国制鞋业的转型、升级和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而努力。
在金融危机的洗牌下,“世界工厂”东莞的企业遭遇了倒闭潮。在当时的东莞,“转型升级”是与“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的高频词,而张华荣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危机背后孕育着的是更大的机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在淘汰一些企业的同时,往往也能够给那些有远见、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华坚在目前困境下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远远小于同行业其他的企业,而且还感觉到了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企业抵御住了短期利益的诱惑,居安思危,专心专注,积极进取,才有了今天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结缘埃塞俄比亚
以险致胜
2011年8月份,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来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下,他前往东莞考察了华坚集团,并邀请张华荣前去投资。次月,张华荣便飞往埃塞俄比亚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我记得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的场景,看到大量的女性和儿童,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张华荣回忆。初步考察结束后,张华荣认为这里“不具备投资条件”。但当他向梅莱斯表达对货运时间等问题的担忧时,梅莱斯当即表示:“我们尽国家的力量帮你!”
张华荣决定走出这步“险棋”。“我们就是投石问路。不成功,损失也可以接受;成功,就意味着开辟了一条新路。”毕竟,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成本洼地”的埃塞俄比亚,当时一线生产员工的月薪仅为国内的1/10,又盛产优质牛羊皮革;同时,这个失业率近50%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国,极其期待并支持华坚入驻,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2011年8月12日,张华荣与埃塞俄比亚高层在深圳会见洽谈,结下合作之缘;当年10月,华坚确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此后,华坚就把制鞋设备运往埃塞俄比亚,安排中方人员赴埃塞俄比亚工作,并招聘埃塞俄比亚员工到东莞接受培训。
2012年1月,仅在合作敲定三个月后,华坚集团设立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新厂就正式投产。“在短短100天时间搞了一个500人工厂,全球范围内主要媒体都报道了我们东莞的企业,报道了我们华坚,报道了中国企业大型制造业走入非洲,为非洲经济发展、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做了示范。”张华荣说。
响应“一带一路”号召
布局全球赢领未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正标志着我国经济正经历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的新引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对外经贸发展政策沟通,主动宣传、推介“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在华坚的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城里,一双双黑色的高跟鞋在生产线上流动,工人们在两边打磨、刷胶,除了肤色不同,这就是华坚鞋业最日常的一幕。
华坚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档真皮女鞋制造企业之一,以专业生产中高端女式凉鞋、密鞋、马靴、休闲鞋为主。作为传统制造业,近年来,在国内经营发展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走出去”开拓市场对华坚来说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30公里外的“东方工业园”,就坐落着这样一个现代化气派的工厂——华坚国际鞋城( 埃塞俄比亚) 公司。华坚集团的到来不仅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还为埃塞俄比亚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无疑是给这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
“敢为天下先”正是张华荣的真实写照,而上天也青睐既有头脑又有胆识的人。张华荣只用了3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走出去”与“国际化”,这不仅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吸引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尤其是华坚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鞋类出口企业,使得当地皮革品出口增长了57%。法新社、美联社、CNN、BBC 都报道了这个意义重大的举措。西方媒体称赞其为“中国改变对非洲投资方式”。《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帮助埃塞俄比亚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值得美国学习。
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成功投资,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榜样,同样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看法。
履职全国政协委员
“一带一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契机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转型升级的五年,也为华坚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华坚埃塞事业群在中埃两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华坚国际鞋城正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经营管理智能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流程精益化、企业管理人性化”,现已成为华坚系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得以彰显。而华坚也适时把握住了“一带一路”的机遇。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华荣的两会提案更关注“一带一路”相关的议题。张华荣认为,近年来,很多成熟的企业在国内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如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必然通过“走出去”开拓市场、寻求更廉价劳动力、争取技术资源、突破贸易壁垒,也就是说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经济调整和“一带一路”当地国是相吻合的,并且很有前景。因此,“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要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随着政策、法律以及各项规定和国内的情况变化而变。
中国30多年的“走出去”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智能制造,要让代表中国水平的企业走进“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可以获取更好的利益,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工业文明的发展,这很有意义。举个例子,当年德国桑塔纳来到上海,把德国当时最先进的汽车技术带到上海,从管理、开发、到制造,都提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水平。所以 “走出去”也要进行科技创新,把最好的、最文明的产业带到“一带一路”国家去共享。
2018年两会期间,张华荣参加CCG举办的“两会沙龙”研讨会时表示,“作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家, 要抓住这个发展大好时机, 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 为百年企业而共同努力。”。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扶贫攻坚 感恩前行
新时代呼唤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张华荣以他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勇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勇当新发展理念的开拓者、转型升级的引领者、“一带一路”的积极践行者。
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张华荣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捐款120余万元的同时, 并安置450名灾民就业;从2003年开始,在企业内成立残疾人自强班,累计吸收近2000名社会残障人士就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张华荣同志以个人或华坚名义,在中国各地及埃塞进行公益捐款累计超过3000万元,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2016年,张华荣响应东莞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工作,在东莞市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工业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云南华坚鞋业公司,聘用当地员工近千人,企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当地的脱贫攻坚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两会张华荣都会提交多份提案,其中大部分提案都涉及“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中小企业并且连续两年参加CCG在两会期间举办的“两会沙龙”研讨会。2017年,张华荣在参加CCG两会沙龙时多次强调,企业家要有感恩的心态,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价值观。
如今,广东东莞华坚集团从一家手工制鞋企业到一家产值超过2亿美金的知名集团,就如同祖国南端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样经历着转型升级,谱写着中国企业“海外腾飞”的传奇故事。
CCG 副主席
华坚集团创始人
张华荣,1958年3月出生,汉族, 江西南昌人, 北京大学EMBA,华坚集团创始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从1984年开始在江西创办华坚鞋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女鞋制造,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经营宗旨,不忘“为社会而生存,为行业而努力” 的创业初心, 经过1996年南下东莞发展,2002年回报家乡赣南苏区投资,2011年“走出去” 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2014年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投资成立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等重大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女鞋制造商之一。
张华荣先生以在全球解决10万人就业为梦想,以矢志创新为路,紧跟国家战略,抢抓机遇,不断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贡献力量。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8年5-6月刊 总第7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