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贸易战:美国内“不是铁板一块”

2018年8月9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 8月7日《  参考消息》第11版


  自7月6日开始近一个月来,中美贸易争端仿佛愈演愈烈,美方也在不断“加码”,先是宣布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后宣布另外对总额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增加10%的关税。近日,还有一些关于美方考虑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传出。


  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其将赢得这场争端的信心。然而,在其逼人的态度下,却隐藏着美国国内对中美贸易战并不统一的多元化态度:美国国会、特朗普政府内部、商界、被波及的各州都纷纷对贸易战发出不满的声音,反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



美国汽车工人在华盛顿抗议特朗普的关税计划(美联社)





政府内部存在分歧


  对于特朗普一意孤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国内的态度表现不一。政界、商界、学界纷纷做出回应,展现出反对特朗普的立场。


  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国会议员已经感到了焦虑。近期,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在国会频频发出反对声音,希望能够减少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88比11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限制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权力。两党罕见展示一致立场。虽然是“非约束性”的决议,但是此次两党统一思想动用立法机制联合行动,传递出美国政治体制已开始向特朗普政府激进的贸易政策表达焦虑。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有23个席位优势,在参议院仅有两个席位优势,而共和党的席位优势将很快在今年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受到挑战。


  7月18日,又有140多位议员联名反对政府加征汽车关税,认为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加征关税、实行配额或采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将损害美国汽车业发展。


  不仅是国会议员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有所异议,就连特朗普团队的内部也对是否发起贸易战存在分歧。


  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被认为是偏鸽派,因为身为“中国通”的他上世纪90年代就在广东投资汽车零部件厂,2005年他的国际纺织集团在浙江嘉兴投资1亿美元。他也是美国钢铁贸易的受害者,但因为这些经历,他曾经被特朗普公开批评对华政策软弱,以后态度逐渐走向强硬。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也被视为偏鸽派,主要因为他来自向中国出口大批农产品的州,和中国政商界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曾在高盛任职的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是税改法案和基础设施计划的支持者,曾反对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被认为是偏中间派。


  有意思的是,在谈判后白宫发表的声明里强调了美方的主张是谈判团队的“共识”,反而更引发外界猜测美方团队在会谈中的分歧。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史剑道观察,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特朗普至今没有战略,因为政府内部有不同的意见。



商界反对尤为突出


  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美国商界反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声音显得尤为突出。前不久,包括沃尔玛、梅西百货、百思买在内的25家美国知名零售商联合致信特朗普,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以免损害美国消费者尤其是工薪阶层利益,扩大贫富差距。代表美国零售、科技、农业和其他消费品行业利益的45个行业协会也表示,加征关税会令美国制造业成本增加,扰乱现有供应链,降低美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从而影响美国就业。


  今年5月,当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的“232调查”时,“批评人士排着队”,在听证会上呼吁政府放弃加征关税。数以百计受雇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美国员工在国会山示威,国会两党约150名议员发表联名信反对汽车关税,听证会开成了多方声讨的“围攻会”。


  不仅如此,美国学界也有了动作。在贸易战开打之前,1140名美国经济学家,包括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联名致信特朗普,恳请总统不要犯下导致美国大萧条的错误。美中贸易委员会发文指出,商会认同特朗普政府,中国的技术转让现状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需要得到重视,但美国企业希望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只是最后可能造成更大伤害的单方提高关税制裁。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形容,商业团体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关税措施和限制中国在美国投资可能引来的报复、对中美经济甚至全球可能带来的伤害,正抱着“头发着火”一样的担忧。



相关各州积极自救



  美国被波及的州政府对贸易战“忧心忡忡”,代表各州的议员也纷纷为自己州的利益盘算。由于其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相关州政府采取措施,与中国沟通。


  在7月11日参议院约束特朗普贸易政策决议投了赞成票的政客,多是出于不断升级的关税对于地方影响的考虑,比如民主党参议员汤姆·尤德尔就担心:“这些关税将会整垮新墨西哥州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最近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就受到来自大豆种植州艾奥瓦州的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的抨击,后者指责特朗普追求“政府包办的重商主义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来自肯塔基州,中国是该州主要出口产品威士忌酒的最大市场。


  去年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与西弗吉尼亚州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投资837亿美元从事页岩气全产业链开发示范项目。重度依赖煤矿的西弗吉尼亚州经济窘迫,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该州的支持率达到70%,这笔投资本将极大地促进该州的经济和就业,还利于环保,如今却因日益紧张的经贸关系而被搁置。


  7月11日,就在美国公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增加关税清单的同日,芝加哥市代表团访华,不仅签订了“五年合作计划”确保相关投资不会叫停,芝加哥市长还公开表态,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芝加哥市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不仅有波音、卡特彼勒、麦当劳、雅培等跨国公司,还有包括中粮集团、中国银行、海南航空、福耀玻璃、万向集团等50多家中资企业。


  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相当不满的州并不在少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总部所在的密歇根州,宝洁、美国电力所在的俄亥俄州,苹果、迪士尼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都前后批评过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


  7月19日,22位州长出席了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年会,根据美国中国总商会的调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已为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州创造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州长们积极地商讨如何应对贸易战,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关系。


中方可以有所作为


  中美贸易战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甚至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特朗普采取了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并非美国国内全都赞成其政策。为避免贸易战的消极后果,中国可以从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入手,对其施加影响。


  首先,加强中美经贸“压舱石”效应,推动美跨国公司等利益团体形成共识。


  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政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截至2017年末,美国已累计对华投资825亿美元,累计设立企业6.8万家。中国市场已成为美资企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利润中心。未来,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继续吸引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固中美经贸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加强“压舱石”效应。通过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以及企业协会、智库、社会组织等团体加强和美国政界的沟通。中国可以加强与在贸易战中受到损失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沟通,了解其受损情况,形成共识,反馈到美国决策层,化解处于僵局的中美经贸关系,进而重新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其次,加强中美两国省/州在多领域的合作,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美国各州、市对自身经济事务拥有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两国良性互动的强有力支持者和双边关系的稳固器。中国可以鼓励各个地方加强与美国各州、市政府合作,适时举办中美省/州长年度峰会、中美市长年度峰会,建立合作平台和机制,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中方要充分认识到美中两国政治运行逻辑的异同点,并且充分加以利用。当前在特朗普减税以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环境背景下,美国各州政府对投资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



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8日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