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在非洲——实力逐步增强 拓展至更多领域

2018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文章来源 | 全球化智库丛书《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摘要

华商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在地域上大集中、广分散”“行业高度集中,资本高度分散”等特点。在新时期,华商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并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跨境电商作为发展的新模式;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成为向全球发展的新力量。华商与中国经济互为推动对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华商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也为华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世界华商积极响应,是华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华商在其中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从“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的角度来看,华商将助力中国参与书写国际规则、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

  华侨华人遍布非洲各个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已成为非洲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华商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资金规模较小的华商,整体实力不强。如在南非,30万华侨华人中有10万~20万的华商从事批发零售业;在莱索托,8个城市的几百家超市、商场几乎被2000多名福清籍华商所垄断。这种零散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华商品牌和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华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整体发展。

  但是,随着新移民的快速增加,非洲华商实力在逐步增强。如尼日利亚、苏丹、安哥拉、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和毛里求斯等国的华侨华人规模超过1万,基本上是以新移民为主。与老侨主要从事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不同,新移民的经营领域更为广泛,目前已拓展到旅游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是在非华商的传统经营领域。华商依托中国商品优势,在非洲做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批发零售,经营范围集中在鞋帽、箱包、服装等日用消费品方面。随着经营的扩大,逐步向电脑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五金工具和生产资料等方面拓展。在非洲经营中餐业潜力巨大,某些地方如南非的中餐业已经非常发达,已经从最初的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开始步入品牌时代。

  1963年4月,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此后中国医生就开始活跃在非洲,开办诊所,并兼做中成药生意。南非卫生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南非有至少1000名注册中医大夫。南非在2001年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后,中医药在当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仅约翰内斯堡就有不下50家中医诊所。

  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缺乏,华商抓住机遇,从贸易业转向实业,同时又避免了非洲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所采取的限制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非洲华商的加工制造业涉及纺织、服装、鞋帽、建材等领域。

  在传统行业经营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非洲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增长,华商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例如,南非胡氏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胡李明在约翰内斯堡建立了“中国温州商城”,这是继喀麦隆的“温州商城”之后在非洲大陆建立的第二座“温州商城”。之前,温州人已经在俄罗斯、德国、荷兰、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建起了“温州商城”。此外,还有南非的中国商贸城、中非商贸城、麒麟商城等一系列华商地产。

  旅游业是非洲华商依托中国市场从事的又一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2016年赴非中国游客数量达1130万人次,占出国游总人数的10%。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签证条件的放松和往来直飞航班的开通等原因,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南非的中国游客数都出现大幅增长。 赴非旅游的火爆给在非华商带来了商机,纷纷开展针对中国市场的旅游服务业务。

文章来源 | 全球化智库丛书《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