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对历史无感,就和动物没有区别

2019年4月24日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对历史无感,就和动物没有区别

 

这应该是你从未体味过的历史观,气势磅礴,直击历史思维方式的本质。

授课老师|王强

新东方、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一、历史是什么?

海登·怀特(史学家)说,对过去有意识,对一个可能的未来有觉知,这似乎将人类同他们的动物同类区分了开来。

历史,是区别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准。

也就是说,你要对过去不感兴趣,你就不可能憧憬未来,你就和动物没有区别。

过去是开启现在的钥匙。从过去出发,来回望现在,指引未来,这就是历史全部的含义。

?Tips:

历史与哲学的三个重要区别

①哲学是事前智慧,历史是事后智慧。

事后的智慧有什么用?

海登·怀特说,我了解事后,知道了事后的因果关系,知道它的结论重要还是不重要,这能够对我面向未来起作用,这是历史的关键。

②历史只关注现象本身是不是真的,关注现象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去追问现象背后的终极本质。

③哲学的视角,是感知一般事物的途径,而历史,是通过感知个别事物与个别事物的连接,来发现事物总体的关联。

二、历史的凝视

历史,就是对过去存在过但现在不再存在了的所有事件和实体的总体,进行一种高度选择性的重构。

历史的凝视,就是我们怎么去重构:

哪些东西真正有意思,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哪些东西看似很重要其实不重要,哪些东西看似不重要其实很重要。

这是历史学家天天要寻找的东西。

我将分三个层面,来详细介绍给大家。

第一、人的历史

西方历史编纂方式的演进,大概经历四个阶段:

最早,人们描述的神话是时间之外,到编纂历史的时候,就有了时间。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提出了情节时间(episodictime),即一个事件本身就是时间,所有事件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全部的时间。

修昔底德修正了希罗多德,认为必须要追问事件的先后,于是提出了线性时间,以真正时间的先后,来梳理实际发生的事件。

两种时间结合在一起,既有了事件本身构成的可描述的时间的节点,又有了线性时间的框架。

这就是古希腊两位历史学家对后来历史编撰的重大贡献。

历史编纂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历史能综合神性和人性,因为神性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

奥古斯丁发明了一个词,saeculum(拉丁文「今世」),将时间空间化,而且是一个神性和人性的联合存在,世俗和非世俗联合存在的空间。

于是,中世纪的历史就变成了一个静态的历史。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和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这三本书,是我们了解中世纪的非常重要的著作。

历史事件能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楷模,成为了历史编纂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整个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的发掘,从中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性和仁慈的事件,能够成为有效的博雅教育课程的楷模,并编纂入历史当中。

时间因素不重要,历史逻辑的演进不重要,这些鲜活的楷模,能触动人的意志,从而使人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是文艺复兴历史编纂的全部追求。

法国思想家蒙田的《蒙田随笔》与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的《格言集》就是典型的例子。

?Tips:

《蒙田随笔》,通过引经据典,每篇散文都突出人性的品质,如善良、智慧、教育等。

《格言集》,把希腊作家、拉丁作家中,耳熟能详的谚语集成了四本著作,用一种哲学的方式编纂起来,探讨每个格言背后的真理。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历史不是消失的东西,不是对过去的回味、回忆和记录。历史是活着的过去(thelivingpast),既是过去,又活在现在。

笛卡尔的《方法论》,是关于理性主义的重要著作。

到了这个时期,历史就变成了分析性的世界观,强调关系性思维(relationalthinking),第一次将长长的的推理链条,注入到历史的编纂中。

因此,这时期的历史编纂就追问,哪些事件之间是相连的?哪些事件是不应该相连的?事件之间为什么相连呢?

孟德斯鸠的两本书,《波斯人的信札》和《法意》,就是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关系视角的。

关系性世界观,再往前一步,分析性的世界观,就构成了当今史学界背景化世界观的鼻祖之—。

现在,任何一个事件都要放在上下文里,放在相关性里,放在文脉里,才能理解它的意义。

到这里,我们发现,时间在历史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越来越简单,相关性的考量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背景比发生了什么事件更重要。

于是,构造背景就变成19世纪史学家的全部任务。

比如,即使着眼点都是古希腊,也出现了不同史学家的大量作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寻找的背景不一样。

事件放到上下文的背景中,就产生了历史决定论。历史学家不仅要找到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还要探讨历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小结:

整个历程,历史学家从发现时间,以及组织多重分散时间开始,到逐渐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重要,于是将历史事件先放入到一个静态的空间,后来又放入动态的因果关系网中。

掌握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把握整个西方几千年的史学传统。

而且,你会发现,整个历史视角的演进:

从一个封闭的时间视角,逐渐演变成静态的视角,时间空间化的视角,然后到带着上下文背景的视角,最后到带着目的论的视角。

第二、大历史

大历史是超越国家、地区、种族甚至各个世界历史的全人类的共同历史。它将时间的总体,人的历史以及地球的历史整合成一个关于宇宙创造的叙事。

大历史把历史的起点推到了宇宙诞生的时候。人类的历史、地球的历史、宇宙的历史,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全部视野。

大历史要回答的是,什么将人类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社区里连接起来的。

它想发现存在于所有节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interconnectness),最后回答人究竟在宇宙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大历史观认为,人现在的状况实际上是由三个力量支撑的:

①从物质形态来说,人和全部物质都一样,符合以万有引力为代表的物理规则。

②以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定律。基因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保持着共性,又通过基因的突变,变成了差异性。

③文化。

整个大历史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人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是因为这个物种中诞生了另外一个人造系统——文化。

这是最终让人在进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大历史的界定里,文化是第一个不经由进化的天择,由人的智力和创造力联合设计,并且不亚于基因的,对于人的生命存在有重要性的东西。

①「金发女孩状态」

如果在一个状态下,恰恰刚好会出现某种事物或发生某件事情,这个状态我们称为「金发女孩状态」。

②复杂体的概念(complex)

任何一个东西,小到粒子、质子,大到宏观的宇宙,一个恒星系,一个行星,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社会,一个文化现象,都是一个复杂体。

在大历史中,任何一个复杂体的出现都必须寻找「金发女孩状态」,我们才能解释它为什么出现。在金发女孩状态出现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它之前的状态。

任何复杂体,有两个大方面的东西构成:

第一、搭建模块(buildingblocks),任何系统首先都要搭建模块;

第二、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和连接之后重新组建的序列(connectionsandsequences)。

③能量的流动与复杂体的关系

任何一个复杂体的出现,从物质到人,都需要某种能量流经物质,只有这样,新的更复杂的结构才可能出现。

大历史认为:

范围最大,但复杂性最简单的,是物理的无生命的自然;

范围居中,复杂也居中的是生命;

范围最小却最复杂的是文化,所以研究文化是比研究生命更复杂的课题。

?Tips:

如何衡量一个复杂体的复杂性?

可以通过自由能率密度来判断。

自由能率密度小的复杂体,结构简单且稳定,形成和衰坏期漫长,比如宇宙;

自由能率密度大的复杂体,机构复杂且不稳定,形成和衰坏期短。

第三、元历史

所有的历史叙述都是一种文学性的叙述,这是元历史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历史不是取决于历史怎么发生的,而是取决于这个历史是怎么被叙述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是谁写出来的历史,这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就更重要了。

这是追问历史是否真实的关键。

三、小结

西塞罗(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说,历史是时间的证人,真理的光亮,记忆的生命,生活的导师。

所以,历史和我们有必然的关系,正如奥托·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所提醒的:历史提醒我们的存在境况。

没有历史,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关键词 理事观点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