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俭:抓住新机遇,拓宽中日合作新领域

2019年7月31日

文章选自中文导报 2019-07-15(本文是作者在第一届华智论坛上的演讲稿)

专家简介

吕克俭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原商务公使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着长期友好合作、利益深度融合的基本面。2017年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改善向好的势头,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逐步恢复发展,双边贸易额重返3000亿美元大关,人员往来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习近平主席同安倍首相多次会晤,李克强总理与安倍首相实现互访,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并取得新的发展。2019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日本也进入“令和时代”。4月14日,中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五次经济高层对话(去年4月,双方时隔8年重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有效促进了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本次对话会上,中日两国外交和经济部门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双边经济合作与交流、对话项下重要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治理等议题全面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一系列共识。对话前,王毅国务委员与河野太郎外相还共同出席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开幕式。中日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亚洲重要国家,中日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发展,也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繁荣稳定。双方应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抓住契机,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务实合作,推动中日经贸关系不断走深走实。在世界经济调整和两国经济动力转换背景下,互惠互利的中日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双方应发挥互补优势,积极培育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服务业投资合作,努力构建新型中日经济合作关系。一是积极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二是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朝着对中日双方和广大成员都有利的方向发展;三是尽早实现年内结束RCEP谈判的目标;四是欢迎日方积极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拓展在节能环保、健康养老、奥运经济、物流流通、跨境电商、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为两国务实合作开辟新的空间,实现中日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新的发展。

 

中日经贸合作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互惠、互利、合作的结果,来之不易,需要双方倍加珍惜。当前,中日经贸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增强责任感,着眼长远和大局,抓住机遇,排除障碍,落实好业已达成的各项共识,深化各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新时期,双方应秉持两国复交时的坚定信念,加强对话,凝聚共识,增进互信。同时,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观察和拓展两国经贸关系。当前,中日经贸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增强责任感,着眼长远和大局,抓住新机遇,排除障碍,落实好业已达成的各项共识,深化各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01

契合“一带一路”开启中日合作新篇章

李克强总理和安倍首相2018年10月26日在北京共同出席了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政府和经济团体及企业代表1500多人出席。期间,双方签署了52个合作备忘录,金额达180多亿美元,显示出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要扎实推进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企业开展三方市场合作已有基础,包括技术转让、共同研发、相互持股、联合竞标或分包项目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已有部分日本企业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物流、金融、服务业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对接与合作,共同探讨将中国的优势产能、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有效对接,合作开拓第三国市场,谋求实现1+1+1>3的效果。期待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密切沟通,落实好已达成的协议,争取具体合作早日落地生根,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02

共同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缺乏动力,全球经济收缩,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加之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中日作为亚洲和世界重要国家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应当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共担责任,要围绕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世贸组织改革等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坚守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打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同时,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尽快达成一致,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向着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03

拓展旅游、康养、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合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18年迈上90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台阶,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未来中国将是大市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将快速发展。这为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带来很多商机。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达到4亿人,同时也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已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不但可以为人口红利提供后备军,还是现实的消费增长点。财政金融、社保医疗、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旅游、物流等多样性服务消费成了新的热点需求。

一是旅游产业合作。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出境游客将达到7亿人次。中日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两国60多个城市之间,主要港口之间都已开通了航线。近几年到日本的游客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中国赴日游客每年都以百万人次递增。据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数据,2018年访日中国内地游客达838.1万人次,在日本消费额1.53万亿日元,人均22.4万日元(人数占总数的27%,消费额占34.1%)。许多日本朋友已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购买力。购物观光、医疗体检成为中国游客访日的热门之选。

2017年中国赴日人数增长数据 (来源:中国民航网)

二是健康养老产业合作。人口老龄化是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双方可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优势互补,互学互鉴,助力两国企业,造福两国人民,为增进两国关系做出积极贡献,为人类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东方智慧。

目前,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逾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养老产业迎来“井喷前夜”,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较为普遍,井喷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问题的背后是大机遇,养老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一对夫妇照顾4-6个老人不堪重负,尤其是中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余万,家庭难以照护(仅护理人员就需2000万人),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将会促进服务业增长,形成几百亿元的市场,是潜在的增长力。目前,“中产”(约4亿人)消费能力较为坚挺,消费意愿较强烈,有能力享受专业养老服务。据分析,到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和健康产业规模都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日本少子老龄化已成为社会的老大难问题,如今生育率为1.4,且仍在不断下降,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跌破1亿人大关。另一方面老龄化更加严重,截至2017年底,65岁以上人口达3514万,占总人口的27.7%。同时,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在不断增加。日本在老年护理服务和医疗保健技术与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批嗅觉灵敏的产业巨头已开始布局养老产业,日本最大的养老服务企业日医学馆、葵会、三菱商事等均开始探讨和规划在华投资建养老院、康复医院等。同时,去日本健康体检的中国游客也在增多。为促进中日两国卫生及健康老龄化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日本厚生劳动省2018年 10月26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老年照护合作的执行计划》(2018-2022年)。两国在健康养老产业的合作方兴未艾。同时,中日两国已于2018年达成了《关于共同发展服务产业的备忘录》。2018年4月,时隔8年中日两国举行了高级别经济对话,对话中首先探讨的就是日本的看护、社会福利服务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最后双方敲定了在看护护理、社会保障、教育、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框架。官方协议的达成让中日双方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但是,目前中日康养合作面临的不少问题,中国产业发展相对粗放,养老床位和从业人员缺口较大。不少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水平有限,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等。

据中国民政部2019年2月发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建立了老年服务补贴制度,29个省份建立了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各类津贴补贴共惠及3000多万老年人。在政策支持居家养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范养老服务标准等方面多措并举,满足不同群体的压力需求。

随着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推进,以及可供广大老年人选择的服务方式越来越丰富,中国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正在加快发展。未来两年,中国将继续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推进解决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的难题,启动实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养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和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

同时,虽然日本介护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据瑞穗情报综合研究所2017年的调查结果表示:日本介护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其中,制度是最大的障碍。日本的介护服务是建立在本国完备的介护保险制度前提下的,大部分的介护费用是从养老金和社会保险中扣除的,不会直接从老人收费(个别低收入未交养老金的老人需要自己承担10%)。

而目前亚洲介护保险制度相对健全的只有韩国和泰国,中国2016年才开始在15个城市进行试点。其中上海和青岛算是走在前面的城市,去年4月青岛市人社区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对于介护费用的报销、付费以及享受介护服务的条件做了详细的规定。上海也于2018年开始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且对于护理费用以及社区居家照护、住院医疗护理和养老机构照护三种类型的服务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合作。教育培训市场空间巨大,80后90后为人父母,更加重视教育、早教幼教民办教育和各类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在3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送孩子出国留学继续增加。拓展技能实习生的培训与合作。还应加强在节能环保、金融保险、现代农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与合作。

四是加大在以云计算、完善大数据和智能制造、跨境电商、“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务实合作。网购有可能成为中日新的合作领域。11月5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有400 多家日本企业参展,企业数和展出面积均居第一位。在拓展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五是推动节能环保及防灾减灾等合作,推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务实合作不仅契合中日两国各自发展的需要,也应当成为今后双方谋求利益双赢的一个重要领域。据分析,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环保、垃圾处理等均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日本在节能环保、绿色循环经济、防灾减灾等领域有着世界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中日两国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绿色技术与市场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断把“现实需求”转化为“实际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04

推进两国民间和地方交流与合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两国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两国友好省县和城市多达250余对,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四川省商务厅与日中经济协会、福建省与冲绳县等签署了经济合作备忘录。双方应继续挖掘地方间的合作潜力,开发新的合作领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以李克强总理访问北海道为契机,双方应大力推进地方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新路径。继续挖掘地方间的合作潜力,开发新的合作领域,要巩固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财政、共享经济、养老医疗等六大领域合作成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今后应继续鼓励和支持中日地方间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开展民间友好交流与互惠合作,夯实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为中日关系和双边经贸合作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05

增进理解,深化合作,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新形势下,中日两国在很多新领域都迎来了新机遇。能否顺利开展合作、造福两国人民,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的心态,既将对方视为“伙伴”而非“对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尽管两国关系历经起伏波折、经贸交流也常遇挫折,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经贸合作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成为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通过对华贸易、直接投资、开发援助、科技合作等方式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宝贵支持,同时,日本也获得了巨大市场和丰厚利益。推动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日互利双赢合作正在面临提质升级的新机遇。目前,两国都在为发展经济和吸引外资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中国欢迎日本各界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日方积极对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区域合作等,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中日关系不断改善和健康稳定发展,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中日经贸合作开局良好,上半年双边贸易额1575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中方欢迎日本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与日方积极对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区域合作等,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