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

2020年7月6日

 

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提高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刻不容缓。疫情期间,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现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哪些特点和依然存在的短板?如何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进行了解读。

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支撑了大规模医务人员的调动与部署

问:疫情期间,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薛澜: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疫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大疫情的应对最主要的有两条线,一条线是病人的救治,像武汉的疫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动员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去抢救危重病人。党中央、国务院调集了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支撑这样大规模医务人员调动部署的,就是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条线是传染病的防控。像这种大规模疫情的爆发,需要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体系紧急动员去调查、去分析疾病传播的路径,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全国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武汉是1月23日开始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到了2月下旬中国就开始逐渐有序地恢复生产。

从这两方面来说,疫情的紧急应对期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前期风险感知和研判的不足之处。比如在一开始,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加强改革的一个方向。

总体来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水平和10年、20年前相比有着巨大提高。尤其2003年之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很大投入,另外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其次,我们还是要看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全国不是很均衡,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有一些差别,尤其是越到基层,薄弱环节越突出。这是目前仍然存在的短板之一。

有效及时地把信息上传,疾病的事还是得用科学判断

问:对于存在的短板,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薛澜:公共卫生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要立足更加精准更有效地预防,包括功能定位、专业能力的加强,加大疾病防控体系的改革力度;其次要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如何能早期捕捉到这些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专业的判断;第三在应急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资源的动员能够及时针对疫情进行救治;第四要创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让我们在全面社会健康管理有一个巨大转变;第五是中西医的结合,互相补充:第六是健全公共卫生法制建设,从法律体系上进一步完善;第七加强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投入和攻关;第八是积极履行中国的国际义务,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问: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如何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薛澜:从非典之后,我们国家的监测预警能力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直报系统,更有效及时地把信息上传。在这次疫情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行政干扰导致数据的上报要经过漫长的流程,这与原来直报系统的设计是相违背的。要把这些问题及时消除,才能够不受干扰地将信息上报。

另外,我们的直报系统,是医疗机构主渠道的信息,但是关于传染病的传播,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信息渠道。举个例子,有时候病人不一定去医院,或者到医院没有得到注意,但是在社会上有一些传言。这些信息其实也是需要去收集、关注的,把多方面信息整合起来进行分析研判,看问题会更加清楚。

第二,科学分析研判的能力需要大大加强,对疾病的科学判断不应该掺入行政等级观念。

所谓预警就是要向社会发布有危险的警示,但是在预警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危险本身的研判。风险感知阶段要收集各方信息。如果信息都收集到了,没有科学地分析研判,那最后可能也没有办法去发布预警。所以,科学分析研判的能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同时,对疾病的科学分析判断,没有什么行政等级可分,应该运用最好的科学知识和最强的科学能力来判断。碰到疑难问题,国家的专家组和地方的专家组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专家团队,对疫情进行科学地分析。

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应该保持稳定而且稳步增加

问:近来北京疫情形势变得再度紧张起来,但是这次反应明显更加迅速,为什么?

薛澜:我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北京在三级响应的时候,疾控专家也一再提醒全社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病毒完全有可能会反复,可能会二次流行。应该说,整个疾病防控体系,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一旦出现了疫情反弹的情况,北京市各方面的反应就比较迅速,并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针对下一步的有效防控。所以,我感觉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能够把它及时阻断。

问:对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您还有哪些期待与建议?

薛澜: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要看到公共卫生是跟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的。相对于国防安全,大家可能会有些忽视公共卫生安全,但是其实它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第二,我希望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保持稳定。过去,疫情以后就投入增加,但是过了一两年又有下降趋势,所以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应该保持稳定而且稳步增加。

第三,通过这一次疫情,希望公共卫生队伍的建设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过去这些年,公共卫生的人才队伍有些走下坡路,很多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也不去找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很多原来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人也都纷纷跳出来。这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扭转。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6月30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 薛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