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定力、活力与耐力

2020年7月28日

今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势而为、谋势而动、积势而发,风雨无阻向前进。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稳住经济基本盘,保住基本民生,有效防范风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推进,经济增速转负为正,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定力、活力与耐力。

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这些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这些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以非接触经济、线上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但是,也应该看到,全球经济衰退和常态化疫情不确定性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特别是就业压力仍十分突出,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泥泞。

以第一引擎消费为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处于下降区间,比上年同期下降11.4%,说明目前消费恢复还是面临约束,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活动仍然受到一定制约。

笔者认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应以落实“六保”任务为抓手,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牵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从加快形成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看,我国要从疫情冲击下的“被动型”转向政策驱动下的“主动型”。

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重点是加快“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和积极出台一系列针对居民的消费激励方案;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供给质量。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切实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通过推进公益性企业回归公益定位实现国有经济战略功能,通过推进商业类企业回归企业属性实现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久。无论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建立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实施经验都已具备,需要全面切实推进,国资委要放开“试点权”,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各方面改革。

提振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复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促进服务业复苏要从消除不同省份之间的商务出行障碍开始。应尽快取消本地健康码,统一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出台阶段性、针对性消费政策,使积极的财政政策聚焦于不同层次的居民消费,对低收入者,是保民生的基本消费;对中等收入者,是以刺激政策扩大消费。积极推进家电、汽车等更新置换及回收处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免退税政策。加速拓展5G应用,满足居民高品质服务需求。

抓实抓细“两新一重”,尽快形成新基建和重大项目实物工作量。目前来看,“两新一重”应当抓住三个重要支点: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而其中的核心是城市更新,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1倍。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能拉动5万亿元投资。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今年新开工改造3.9万个小区,预计就能拉动今年投资1.2万亿元左右。老旧小区改造还将起到3至5倍的乘数效应,对内需产生带动作用。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首先清欠。今年的“六保”任务中,如果说保居民就业是最紧迫的,那么保市场主体就是最重要的。只有保住中小企业存活,才有就业和收入,才能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国务院近日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可以说,中小企业面对的危机不仅是来自疫情,更大的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账款拖欠。条例规定,不得以负责人变更、等待验收、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迟延支付,并建立支付信息披露制度和违约拖欠惩戒制度。要在源头上建立应清尽清的长效机制,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不能固化“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格局,让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现金流上折了胳膊、断了大腿,尤其要防止边清边欠、清了再欠。

保持定力,就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做好自己当下要做的事情,重视“势”、善用“势”,厚积而薄发,乘势而有为;焕发活力,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锻造在更大开放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用改革的办法更大释放消费潜力;增强耐力,不仅要打赢当前这场经济“保卫战”,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推进“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以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而且持续培育国家发展竞争力,做优做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未来经济比耐力,谁能走得好、走得远,“时”与“势”属谁?答案在中国一方。

 

文章选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