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回忆 | 王辉耀:怀念我的母亲

2021年5月9日

生活之河一路流淌下来,经过群山峻岭,绕过急流险滩,最终将汇入大江大洋,但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生命之河的源头,那来自父母生命的给予、成长中的启蒙、关怀,尤其是母亲对我的一片深笃之爱。

前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查阅资料,无意间抬头发现那本伴随我多年的英语辞典从书架上消失了踪影,我的心慌乱无比,立刻放下手中很要紧的事情,四处寻找。我像是丢了魂魄,翻遍全屋。终于当它失而复得时,人到中年的我竟发现自己眼眶有些潮湿。

这本英语辞典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妈妈在三十多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送给我的。多年来,我一直视其为至宝。辞典不见了可以失而复得,而母亲却乘鹤仙逝,一去不复返。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了太多的记忆,却始终不改对母亲绵绵的回忆、揪心的思念。

我的母亲欧阳凰,出生在湖南的书香门第,家中七个兄妹都在建国前后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母亲的先祖欧阳厚均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被称为“近代湖湘文化的开启者”,执掌岳麓书院27年,亲授弟子中不乏赫赫名气的曾国藩、左宗棠。母亲的一个哥哥毕业于清华大学,当年和朱镕基在清华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同学,一个哥哥曾在哈军工做教授,还有一个姐姐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在这个世代礼乐诗书传家的家庭中长大,母亲从小就知书达理,温良方正。

母亲年轻时很美,秀丽的脸上有着湘妹子特有的水灵。母亲是学工科出身的,一毕业就去了成都支援三线建设,成了一名铁路工程师。因为一米六九的高挑身材,母亲在单位是篮球队的一员,常驰骋在赛场上。小时候我常神往,年轻美丽的妈妈在赛场上该多动人呀。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暗暗揣测父亲爱上母亲,一开始说不定就是看见她曼妙的身影活跃在赛场上而怦然心动的。父亲出身于浙江桐庐,早年也是在三线工作,从事铁路建设管理工作。我延续了父亲的江浙血统、母亲的湖湘文化,并生长在四川盆地。所以,一直庆幸自己与生俱来地与三个最能代表长江文明的水土结缘。

无悔的付出

春去秋来,大爱无声,大爱有形。

母亲离开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三十二年中,午夜梦回,母亲的容颜无数次的重现。“小耀……”分明是母亲的声音,转过头去却是苍茫黑夜。

对人事最早的、也是对母亲最早的记忆是约莫两三岁的时候。记忆的图景总会出现那鲜艳的西红柿。那时父母是铁路系统的双职工,所以只能把我交给幼儿园照顾。每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温柔的唤醒我:“小耀,乖儿子起床了”。吃完早饭还会剥给我一个大大的西红柿。出门前她会抱抱我,然后用温暖的手牵着我走向幼儿园。于是,直到现在,我每天都会吃上一个西红柿,这是母亲从幼年给我留下的生活习惯。

母亲生养了我和弟弟两兄弟,她默默地为我们倾注着所有的爱,更为她的儿子们放弃了太多。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上大学也主动选择了铁路设计,应该说她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的。作为是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里,她最能发挥专业优势和才华的工作地点就是那里,这是她的事业所在。可是,她既是职业女性更是母亲。这两个角色总有难以调和的地方

每次离开成都,年幼的儿子是她最大的牵挂。清晰地记得,在八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和母亲又要跟随铁路局去偏远的大凉山修建成昆铁路。母亲为了给我找到满意的保姆在成都近郊快跑断了腿。一天,她拉着我的手一户农家又一户农家询问谁愿意带我,谁能在她离开时照顾她年幼的孩子。可是,我们走到黄昏也没找到合适的人家,母亲几近绝望,伤心地看着我。

“妈妈,不要他们带我,我要和你在一起。”

“可是,你要在成都上学啊”,说完母亲久久不言。

后来,我寄居在别人家。没有父母的呵护,寄人篱下的滋味实在难熬。一次,母亲寄信给我寄养的人家,其中顺便提到可能7月12 号左右会回成都。于是,从7月11号起,八岁的我每天放学步行很远到火车站守望从母亲工地来的那次列车。站在月台上眼巴巴地望着过往的每辆列车,等待母亲能从其中一列上走下来,可是一连一周也没出现她的身影。后来知道母亲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改变了回来的时间。

当听说我每天去车站,她不高兴道:“火车站那么远,你走丢了怎么办啊?以后不许这样了。”

“可我想你了,妈妈。”

接下去母亲什么也没说,蹲下来紧紧抱着我默默流泪。

就在她这次又离开的不久后,突然有天,母亲提着大包小包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和弟弟惊喜地扑上去。母亲说:“妈妈不走了,就在家陪你们了。”

母亲就这样调回了单位在成都的留守处,一心一意照顾我和弟弟的学习、生活。母亲是建国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在那个号召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劳动的年代,母亲能响应号召到四川参与三线建设,本身就可见她对事业的激情和热爱。而且,三十多岁的母亲这时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后来的岁月中,从未听她多提一句关于调回留守处的原因,但我心里很清楚,她是为了我们兄弟两人才无怨无悔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

调回成都工作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长年在外地做铁路修建的管理工作,后来还去了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的管理工作。父亲离开的日子,母亲独自料理我们的生活,敦促我们学习,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在文革那段艰苦动荡的岁月里,开启我和弟弟心灵与智慧之窗的正是母亲,这位最有爱心的老师。

就算“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四十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我小时候是个听话的孩子,凡事倒不怎么让父母操心。母亲性情比较平和,与周围的邻居、同事关系融洽,对我的教育也是谆谆善诱,记忆中她几乎没有打骂过我。记得一次不知什么事情,母亲抱着我用赞赏的口吻说:“小耀,你这娃娃心地善良。”母亲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莫大的鼓励,年少的我开始渐渐明白,做个善良的人,亲爱的妈妈会多么高兴。在我长大成人的岁月中,母亲的这句话一直不断提醒着我做人要心地善良,为人处事以善为先。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她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我的外婆。在母亲为我们回到成都的留守处后,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两个儿子,后来还从湖南老家接来了自己七十多岁的母亲。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每个月犯病母亲都在床边忙上忙下,从无怨言。在母亲悉心照顾下,外婆的晚年生活非常愉快,常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从外婆来到我们家直到母亲患癌症去世,整整十七年,母亲用她的孝心无声地感化着我。她爱她的母亲,用实际行动尊重她的长辈,身正为范,育人惟德,母亲用自己的行为对我们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春风化雨般的亲情教育。

小时候,父亲母亲总提醒我,不光学习要好,身体好才是未来事业的基础,体育锻炼很重要。我学会游泳是父亲一手交的,后来还成为中学和大学的游泳队员。而母亲则在我上小学时鼓励我去打乒乓球。为了支持我锻炼身体,母亲为我买了副价格不菲的“红双喜”乒乓球拍。当时拿着球拍高兴得不行,每天早上都抱着球拍去学校练球。母亲看我对打乒乓球找了迷,为了鼓励我做一件事情要有毅力,锻炼身体要持之以恒。不久,她送了我一本《乒乓群英》。我把这本书翻来复去读了很多遍,容国团、庄则栋等成了我那时候的偶像。在母亲的鼓励下我苦练乒乓球,最后还获得学校比赛的第一名。运动中的艰辛很能磨砺人的毅力,培养人的拼搏精神。在后来的岁月中,我闯荡在东西方凭着一股拼搏的劲儿开辟自己的事业,想必与母亲鼓励我刻苦锻炼有大关系。

无尽的书香

母亲嗜书如命,更颇具文采,这一点深刻的影响了我。母亲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度过了文革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广泛的阅读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红楼梦》、《三言二拍》、《三国演义》之类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著。

因为书香世家的浸淫,学工科的母亲却爱好文艺,喜欢赋词作诗。她精通音律,工古体诗,常常与她远在外地的母亲兄妹赋诗唱和,即使在轻视知识的年月,母亲依旧保持着高雅的人文情趣,高洁的精神生活。“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杨柳岸晓风残月……”。母亲喜欢自言自语地吟诵自己喜欢的美文佳句,犹在耳畔的,是她那略带湖南口音低吟的抑扬顿挫。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留下生前所作诗歌的手稿,可我总宽慰自己,它们都留在了我的心里,母亲的影响早已如影随形。

母亲爱逛书店,爱买书,爱读书。她还曾告诉我,最喜欢左宗棠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即使在文革中她也坚持订阅了大量的书报杂志,《参考消息》、《文汇报》、《大众电影》、《人民文学》、《诗刊》、《四川文学》等,这些都是家里常年能见的刊物。我的记忆中,母亲常从单位回家时,就常一手端着从食堂带回家的一份粉蒸肉、一手拿着当天的各种报刊。粉蒸肉的香味和书报的油墨香常弥漫在我们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少年时代,现在想起来,那时外面文化大革命正风雨如晦。而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们的家却充满了健康和温馨。母亲不仅自己看书更用心教会我和弟弟阅读。她认为从小的阅读趣味和能力将决定未来的发展,占有信息才能把握机遇。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咨询类的报刊,比如如何先看标题获取重要信息,如何辨别不同版面的重要性。

母亲对买书学习从不吝啬,一有机会就带着我和弟弟逛书店。十二岁那年母亲又带我逛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我们走进一家新开的书店,她翻着一本书问我想不想要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那买下来吧”当时我的理解很简单,以为有一本英语字典就学会英语了。母亲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看了看定价:四块。对于母亲的工资来说,这个数额可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看我惊讶的神情,母亲笑着说:“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是命运安排让我有一个知书达理有远见的母亲,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后来读大学我选择了英语专业,缘由也许真要从这本英语辞典而始。多年过去了,这种英语辞典已经一版再版,但是母亲买的这本,伴随我读完了小学、中学以至于以后下乡、上大学、去北京工作,一直到出国,无论家搬到世界的何处它永远在我身边。它仿佛已成了一个激励我生命之火不停地燃烧的象征。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准备迎接挑战、努力奋斗时,这本陈旧的字典都会给我带来力量、信心和热情。这也是一本充满慈母之爱的字典,它似乎具有了某种超现实的特征。它成了一个理想、一个永恒的动力。我一看见它,就看到了母亲昔日的音容笑貌,她的教导以及她的鞭策。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随后的多年,走遍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必要在当地的书店停留,在内心深处,眼前的各色书店正是春熙路上那家书店的化身,只是母亲早已不在身旁,若是知道她的儿子在不断成熟和成功,想必也会会心微笑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只要我一带我的一对儿女上街或外出,他们就会争着去书店和图书馆。看着他们从小开始就这样对学习和读书有兴趣,我从心里面感谢他们的奶奶。我知道这个传统是母亲一手传下来的。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这个传统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无疆的母爱

母亲的卓然远见远不止教给我们广博阅读。她用古训激励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古人的话不无道理,知识有时是从行走的过程中得来的”。于是,也因着她和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我和弟弟的青少年时代,在她的带领和支持下国内的众多名胜古迹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珍藏着母亲带我走过每个地方的合影,随着时光的推移,照片里的她逐渐衰老,却始终保持着神采奕奕,优雅得体的风仪。

四岁那年母亲就带我去了北京。站在长城上,看着山下蜿蜒逶迤的城墙。母亲对我讲了好些长城的历史。

我幼稚地对母亲许诺:“等长大了,我也要造一座比长城还要长的墙”。

母亲微笑道:“古人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敌人,你要那么长的墙防什么呢?不过,男儿倒要有建功立业的大智大勇。”

二十多年以后,当我给“三峡工程”带来了第一笔国际投资,当三峡大坝成功截流长江,我畅游在三峡奇美的风光里,想起了我对母亲说的那句童年戏言。我并没有修成那段墙,却为“三峡工程”出了一份力;没有挡住“敌人”,但为挡住洪水做了一份贡献。

十岁起,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又去了北京,后来还和父亲一起回了在杭州西湖附近父亲的老家。

母亲不仅带我们去北京、杭州这样的历史名城游览,刚上初中时还带我们去她的老家湖南寻根。有一次在美丽的岳麓山下,我对母亲说:“妈妈,等您老了走不动了,我就带您旅游,要带您走遍世界。”她听完灿烂地笑了。

记得在岳麓书院和爱晚亭,母亲久久不愿离去。此前,她极少提及自己的身世和家族。这次寻根之旅,母亲对我讲了很多关于欧阳家族的历史。母亲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出来寻根是要寻到我们的文化血脉,看看祖辈成就了什么,记住那些光荣和教训。”

母亲那天有些少有地激动,她告诉我,比起英国的牛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岳麓书院的历史要悠久许多。而她的太曾外祖父欧阳厚均是湖南的历史名人,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山长,因为桃李满天下而泽被三湘。开坛讲经,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都是他的膝下门生。我当时很震惊,第一次听说先祖竟然是个青史留名的学术大家。心里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说不出的惶恐。

我知道,这是母亲在给少年的我有意识的激励。

再后来,我十五岁,有了自己行走四方的强烈冲动。便天天缠着母亲,想让她同意我在暑假独自去北京的计划。开始她坚决不同意,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并不太平,让十五岁的心肝儿子只身去北京,是万万不可以的。我三天两头采取“死缠烂磨”,终于有一天,母亲叹了口气:“小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上要小心。”现在自己为人父母了,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年龄小不懂事,下这样的决心很是让她为难和担心。母亲从单位托人在火车上照顾我,又打点朋友在北京安排我的住宿,为我出行忙前忙后。而我顾不上多考虑她的感受,兴高采烈地自己坐上火车去了北京。说来也是幸运的,那年十五岁的我在北京呆了半个多月,每天早出晚归到各个景点旅游,几乎游遍了整个京城。从这次旅行开始,我的内心变得更独立,见识更加广阔,下决心未来一定要到外面的世界念大学,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闯荡。

那些年,母亲引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同时,带领和支持我走出盆地、在无疆的国土上开拓着胸襟和视野,她用无边的爱让我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男儿志在四方。

无形的针线

1977年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挤过了千军万马,我和弟弟同时考上了大学,父亲说母亲高兴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后来,我去了广州读大学。母亲的心仿佛也从四川飞到了沿海,大学四年,她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异乡的儿子。毕业的那年,我憧憬着未来开始计划毕业后的分配。那时,毕业生都是由学校来分配,谁也不知道会被学校分到哪儿。但我有信心也非常希望自己能进北京的国家部委工作。从小就游遍过北京的我,对到首都工作充满了向往。那里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还是更多机遇的地方。

二十出头,年轻、血气方刚,一心要到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去大展宏图。主动去找主管老师,刚跟他说明意图,他就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母亲刚给我们寄了一封信。”

“信?什么信?”我非常意外。

老师笑道:“你可能还不知道,你母亲不久前给我们写了封信,请求我们把你分回成都。”

刹那间就明白了,原来、其实母亲一直都舍不得我,虽然她从小教育我“男儿志在四方”,但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亲身骨肉,大学四年的思念让她煎熬难耐,这一去北京不是更远更久了?她怎么舍得?!

我的感情很复杂,有感动有失落还有迷茫。感动的是母亲的那份难舍的爱,失落的是我已长大成人终究会离开父母,迷茫的是我应该去哪里。

一连几天,我思索着自己的前途。我想去北京。

于是,提笔给母亲写了封信,坦诚告诉她自己所有的想法。

不久,那位老师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瞧,你母亲又来信了!”

这次我没有那么意外,我了解母亲,能猜到信的内容。果然,老师说:“你的母亲真替你着想,你想去哪,她就让你去哪。”

我捏着信,情不自禁地笑了。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去了北京国家对外经贸部工作。每次离开都是母亲亲自把我送走:无论是下乡插队,还是去广州读大学,或到北京部委工作,再到赴国外深造,曾经自私地想把我留在身边的是她,后来既伤感又高兴地把我送到首都,送到加拿大的也是她。

她舍不得我,但更愿意放飞我。

看着母亲依依不舍送别的样子,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母亲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从这一瞬间,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永远拽在母亲的手中……

子欲孝而亲不待

我赤身而来,出生在这个世上,是母亲给了我爱和整个世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母亲给我的爱又何止天宽,何止地大?

也许对母亲来说,最值得安慰的就是看着她的儿子成长、成才。我和弟弟也一直很努力,生怕辜负了她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我弟弟王辉进的学习、工作也很出色。他是最早一批考上赴美的留学生,在美国著名的密西根大学拿到了工程学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双学位,后曾就职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现在壳牌石油中国公司做高管。我们的经历和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或许也可以归功于我们都成长在同一个家庭和拥有共同养育我们的父母。

可是上苍太不公平,就在我刚进入北美的跨国公司工作,事业正起步的时候,突然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母亲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心急如焚的我,顾不上工作,不知是怎么请的假,怎么回的国。在母亲身旁,和父亲一起守望着她被病魔折磨的身心,我不禁痛苦万分。癌症的治疗是异常痛苦,但看得出母亲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她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她才不到52岁啊。

这期间,我和弟弟尽最大努力为她办理去美国了签证。记得,我陪着虚弱的母亲去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当时美领馆还在锦江宾馆。患病的母亲居然顺利通过了签证官的面试,成功地取得了赴美签证。母亲当时很高兴,希望有生之年能到国外看看成了她最后的心愿。可是母亲的病情恶化得非常迅速,还来不及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已经病得很严重了。

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曾经热烈地追逐过自己的梦想,热诚地投入到喜爱的事业。可是为了我们,为了我那句“妈妈,我想和你在一起”,她什么都放弃了什么都牺牲了,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她用过人的远见、全部的心血精心培养了两个儿子,却来不及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来不及听到孙儿孙女叫她“奶奶”,来不及让我履行在幼年时向她许诺的“带妈妈走遍世界”。

少年时代,她尽其所能满足我们一切要求,作为母亲她无愧于儿子,可作为儿子却不能实现她一生最后的心愿。这,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最难以释怀的痛楚,最难以解开的心结。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话真真说到了我的痛处。母亲去世整整三十二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的想念和惋惜从未停止。每次回成都老家,有机会总会去安葬在母亲的坟前鞠个躬,放上一束她爱的黄菊花,跟她汇报我的近况。无论在外面的世界做出怎样的成绩,站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儿子,永远是她的“小耀”。

我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周年了,这是我两年前在母亲节写的这篇文章,它是献给已经去世的母亲,也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她对我们的深情培养和厚爱。希望母亲在天之灵,知道我们没有辜负她生前的期望而感到欣慰。作为活着的人,我只有如同母亲生前教诲的那样,不虚度光阴,努力不断地奋斗,激发出自己人生的最大潜力,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才能报得母亲“三春晖”。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们彼此从未向对方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可我知道,她用一生在爱我,点点滴滴的母爱滋养了我的生命,成全了我的人生,母爱无声,母爱却如影随形。

亲爱的妈妈,我爱您。若是有来生,还要做您的儿子,哪怕就给我一次,一次反哺报答的机会。

文章选自王辉耀主编的《献给母亲的礼物》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