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高级研究员柴海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

2021年5月14日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5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报告厅举办了以“世贸组织的改革前景与中国角色”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回顾了中国入世的20年,探讨了WTO改革的发展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角色,并探索了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以期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前主任柴海涛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认为,第一,中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坚持全球化;第二,坚持全球化要高水平地对外开放;第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

 

以下为发言全文整理:

今天这个会议非常重要,特别是刚才龙部长、易部长谈的核心观点高屋建瓴,给我非常大的启发,也定下了今天会议的基调。一是把中国加入WTO 20周年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历程中看,很多问题会看得更加清楚。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我觉得这两个观点非常重要,也一针见血,薛老师和晓东司长刚才也就WTO的一些前沿问题发表了看法。我想呼应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谈三点认识和体会。第一,我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坚持全球化。第二,坚持全球化,要高水平地对外开放。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从要素流动性的开放转向制度性的开放。

关于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要推进全球化。刚才两位领导也谈到了,现在全球出现一些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的思潮,在表现形式上有三点:一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引发了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思潮相伴相生;二是各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所谓“强势政府”纷纷出现;三是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战略高地的关键,“卡脖子”这个词成为了一个常用词汇。对未来预判出现了全球化还是半球化的声音。“半球化”这个词是当年冷战时期对美苏对峙局面的比喻,与全球化是背道而驰。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全球化跟新发展格局的关系,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目前对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格局影响最大的外部事件有两个。一是中美关系的走向。刚才薛老师也谈到了,这几年美国加紧了孤立中国的战略步骤。特朗普时期打“脱钩牌”,拜登政府打“围攻牌”。最近抵制新疆棉、《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进程暂停、日本、澳大利亚符附和美国,在以往保持沉默新疆、香港等中国内政领域发声,形成新的围堵举措。我们也看到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USTR宣布八大贸易议程,都把中国所谓“掠夺性的国际经济行为”“不公平及强制性经济行为”作为重点。未来美国可能不会在关税上再大作文章,而是聚焦在人权、劳工利益,气候环境、全球供应链重组、国企结构性改革以及知识产权领域,联合其他国家,“多对一”对我国施压,开展新一轮的博弈。

二是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高涨。北美、欧洲、亚洲,这三大产业链、供应链三足鼎立的独立性在增强。国际投资贸易热点逐渐东移,东盟超过欧美国家,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一个发展中的小国,但是现在中国对外贸易当中他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第四大国,超过了德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增长非常迅速,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降反增。我国对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比重提升到30%左右,直接投资比重占15%以上。随着RCEP落地实施,亚洲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面对全球化出现两个选择: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中国的声音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建设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我的理解,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方案,有自己的自洽逻辑:理论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战略举措是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宽度和深度与积极参与多边体制治理并举。

关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抓住了这一波全球化的机遇,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2020年全球数据还没有出来,很可能还成为了第一消费大国。关于国内大循环不是封闭的循环而是开放的循环,前一段已经讲了很多。我的理解,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延长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和全球化红利期。在国内,通过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拓宽国内市场纵深,在国际,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继续倡导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内外两个方面着力,塑造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我们看到,这几年,国家在扩大开放方面,推出了很多重大的举措。新的外商投资法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的负面清单连续四年缩表,已经缩减了64%,下一步还会继续缩短;再如扩大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对标国际经贸高标准规则,推进各地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的建设;RCEP的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对外宣布积极考虑加入CPTPP;宣布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远期目标。这样一系列组合拳,体现了中央下先手棋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基本架构。中国现在是近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从0.4上升到1.2。中国在全球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是23.5%,美国是12%,德国和日本比重为个位数,与此同时,从1993年到现在全球贸易中间品所占的比重从四分之一增长到三分之二。这三组数据说明,世界经济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让中国产业链的供给侧,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侧,共同形成一个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大市场。

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我们党执政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和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的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的开放转变。我们现在纪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经历者都知道,当年中国根据WTO的要求,在过渡期内完成了国内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修订与补充,制定了2000多部法律法规,开放了100多个领域。事实证明,中国在国际经贸多边领域按国际规则进行对接和改革是成功的。未来我们通过制度性的开放来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全局性的、制度性的新开放格局,对中国至关重要。

我就谈这三点体会,谢谢。

 

(本文根据柴海涛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中国入世20周年研讨会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柴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