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对全球医疗大健康来说,转型、创新、整合、迭代是核心主旋律
2021年9月4日2021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北京市“两区”办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CCG第八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在以“康养防疫新需求与数码科技新应用”分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去年疫情爆发后,我与我团队一直在参与疫情防控。最初国内爆发疫情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承担所有相关部门和机构防疫物资进口和相关政策协调。疫情在全球蔓延时,又负责整个出口防疫物资规范引导,特别是“白名单”管理,直到现在商会网站上还在定期更新“白名单”。大家熟悉的是“白名单”,但背后体现国家治理理念:应对疫情下,我们如何能加强国际合作?特别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如何能够连接国际,强化国际合作?一方面支持各国抗击疫情、守护健康,另外,要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特别是供应链。
去年那段时间非常艰难,直到现在回想有时不寒而栗。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所有人的轨迹,社会发展模式,疫情爆发对各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包括医疗监管的能力,整个综合治理能力,都是极限考验。幸运的是,我们所在的国家,在中央号令下,全国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控制住疫情,恢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应该说取得这个成绩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既来源于我们国家综合治理体系能力的体现,更体现了我们产业对于这种防疫和疫情防控的强有力的保障,更源于整个国家国际合作的理念。对于中国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海外各方面连篇累牍报道,不绝于耳。
记得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最早提出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是因为在保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能实现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在国内物资生活保障,这个我们非常有深切体会。商务部负责国内保供,防疫物资又是白衣天使守护健康应对病毒的坚实保障。审核“白名单”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这种千军万马先涌进来,然后防疫物资要出去。国内爆发疫情时,防疫物资的缺口是30:1。虽然中国是医疗卫生健康,防疫物资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疫情突然爆发,对我们冲击非常大,慌乱当中各国不知所措,那时病毒无孔不在,我们率先发现,被冲击到,还没有规律可循。中国第一个吃螃蟹,但我们很智慧。从国家庞大的治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国家药监部门对防疫物资,17年前SARS发生后,中国把防疫物资标准提到很高位置,直到现在国际上都是较高水平,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例因为防疫物资质量不合规而导致感染的情况。
我在参与5号文告和12号文告起草落实过程中,感受到作为大国应呈现出来的国际合作的包容姿态以及对市场原则的尊重。开始按照中国药监局规定标准,后来大量海外代加工著名品牌生产企业需要出口,但它并没有在中国药监局,在中国监管体系内获得认证,对所有管理部门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但我们胸襟开放,各部门考虑到生命伟大,想尽各种办法,出台“白名单”管理办法,审核符合欧美法律规定和包括符合当地认证资质质量管理要求的产品。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所有产品都是由进口国家审核,并不是由出口国,但是我们主动作为,汇聚于庞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洪流中,中国政府治理是庞大的体系,虽然大家看不见,但是我身在其中,感受非常深刻。
疫情慢慢在国内已缓解,但国外还在不断蔓延、扩散,疫情使所有人都意识到,如何能够守护生命健康?对于我们所在医疗健康界来说,沉淀下来思考应该更冷静、更客观。疫情病毒没有国界,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保证供应链、产业链持续稳定发展,各国筑牢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对我们、对任何国家都是极大考验。疫情引发很多国家担心,一些国家反过来向内转,关起大门,不断叫嚷要保护自己。去年到今年有不少国家政要都呼吁,在全球化、一体化进程运行几十年的今天,地球已经扁平,我们已经习惯相互依存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状态,如果各国治理再关起大门来,向回转,对国家、对社会、对全球经济都是一种倒退。保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可持续,大家能共同求同存异,共同守护生命健康,维护地球安全,这才是我们最首要任务。
疫情当中,中医药表现也非常亮丽突出,“三方三药”。中国方案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三方三药”相关产品现在海外也是大热,中医药对疫情或者是相关疾病,轻重症减缓和救治明显疗效引发海外大量关注。我们这些年已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取得很大成就,无论中西医文化、理念,还是中医药的产品,都有比较大规模的提升。但这次疫情又把中医药推到世界舞台中央,让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认同、接受中医药整合观点,特别是对治未病、疾病的干预,包括早期预防、辩证轮执,对个体肌体能力提升都是很好的验证。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中医药来说,想在未来日子更大踏步走向全球,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还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障碍,认知障碍、文化差异障碍,标准障碍。因为认知,海外文化对我们不认同,认为中医药偏狭晦涩,对现代中医药人来说,如何推动传统中医药中华文明瑰宝,惠及更多民众,像习总书记所说的,是现代中医药人的历史考验,我们需要加大产业化和科技手段,中医药在几千年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是不断吸收现代科技相关应用,《黄帝内经》里就融合了很多科技元素。所以对今天中医药来说,要想实现海外发展,仍然需要秉持科学、现代理念,让我们的根和魂用现代方式和方法说服,让更多人认知、理解、接受,最后辅之以产业规模,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能够推得更远、更厚重,走得更踏实。
谈到数字、AI智能化,疫情让AI智能化在医疗领域或者大健康领域应用大大提升,扩大了空间和能量。最近海外报道,哈佛大学学术团队研究,疫情使用AI智能化和数字医疗技术的人增长2-3倍,原来我们通过数字经济在医疗领域应用只是解决医患之间相互咨询和互相关注问题,但是疫情让所有人注意到病毒和社交的距离,但是不能割裂人对于生命健康的渴望。所以这块下一步应该潜力还是比较大,但是对我们的挑战而言,目前中国社会更多基于互联网应用,很多企业是用AI智能化或者数字方式解决在线销售,或者数据收集,但如何能把收集的病患数据能够转化为医疗,甚至提高疗效和临床诊治的效果。现在谈精准医疗、精准治疗和生物治疗,但如何能有效或者是和AI智能化、和数字经济能够相融相促,对我们是个考验。
国外已走在了前面,现在整个对全球医疗大健康来说,转型、创新、整合、迭代是核心的主旋律。主旋律下面,医疗机构应该怎么做?产业层面应该怎么做?消费个人应该怎么做?针对目前相对孤立、孤岛现象,需要形成整合的观念,在政策引领下共同推进整合,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还是在大数据应用,需要我们协同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疫情的形势下推动经济稳定可持续,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依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在北京市“两区”办和全球化智库(CCG)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