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产能指标交易符合市场规律

2021年11月4日

 

刘世锦,全球化智库(CCG)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供给侧改革头一条就是去产能。前面提到需求是在下降的,三大需求——出口、基础设施、房地产往下走是符合规律的。满足需求供给的部门也在往下调整,但是调整得比较慢。这样便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前面讲的六大行业,那是产能过剩的典型。

国家选了产能过剩问题最突出的两个部门去产能。一个是钢铁,2016年已有和在建的产能估计达到12亿吨,但2015年的产量是 8 亿吨,国内需求大约是7亿吨,1亿吨出口,所以过剩产能有4亿吨,达到 30% 以上。另一个是煤炭。煤炭行业 2015 年需求大约是36.8亿吨,各种产能算下来有50亿吨,多出来10亿吨左右。产能过剩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将近50个月是负增长,最低到了-5.9%;最近几个月稍微有所回升,现在是5.2%。这就是所谓的通缩。最近一段时间,对中国经济通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通胀是涨价,通缩是价格往下走。中国的经济通缩主要是结构性的通缩,因为我们的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尽管现在低到2%左右,但还是正的,主要是投资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是负增长。这个负增长时间长了会很麻烦,比如生产了同样多的钢铁、同样多的煤炭,但价值量大大下降,企业盈利也大大下降,工人的工资又不能减少,最后企业算账就亏本。此类问题很多。这个问题出来以后,有人就说通缩嘛,货币少了,货币政策放松点就行吧。这是通常给出的建议。像2015 年,有段时间股市涨得很厉害。很多人不看经济总体水平的高低,认为货币政策放松就行,货币放水、货币政策宽松,股市就不停上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通缩了,就多放点货币。但是这能解决问题吗?这几年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的结构性通缩和发达国家的通缩完全不是一回事,放松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近几年我们的货币政策相当宽松,但是通缩的问题缓解了吗?钢铁少了吗?煤炭少了吗?没有,解决不了问题。出路在什么地方?就是去产能。

通缩是一个现象,紧接着的结果就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在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银行贷款质量大幅度下降,日子很难过。所以东北、中西部产煤大省,经济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后几位。这还是其次,关键是企业不赚钱了。财政的问题、金融风险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一定要去产能。比如说过剩30%,至少20%要去掉。我说的去掉是目的意义上的去产能,把煤矿关掉、钢厂关掉。关掉以后价格才能回升,价格回升企业才能盈利。这个道理不复杂。像钢铁企业,我不知道各位了解不了解,民营企业中间,中国钢铁企业还是很厉害的。民营企业最好的是哪个?沙钢,江苏的企业。国有企业中最好的是宝钢。2015年,这两个企业也都开始亏损了。也就是说,这个行业里面最好的企业都开始亏损了。正常吗?不正常。说明过剩的问题太严重了,所以一定要去产能。但是去产能这件事情不容易。我做过一些调查,到地方去以后,相关企业都不大积极。什么原因呢?首先,产能一减,当地政府税收会减少。其次,去产能这个事是要博弈的。我刚才讲了,中国钢铁2016年的总产能有 12亿吨,确实太多了,过剩产能有4 亿吨,必须得解决。最近我做了一个测算,中国现在人均钢铁的存量是6吨;美国是24.6吨,相当于中国的4倍;日本达到了40吨。就是说,我们不要说达到日本的标准,就算达到美国的标准,今后还需要生产 300 亿吨钢铁的存量。减产能减到 8 亿吨的话,需要40年才能生产出300亿吨以上的钢铁。这个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有人说,钢铁行业去产能,行业就不行了。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中国的钢铁行业去产能以后,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全世界最好的设备、最好的人才都在中国,欧洲、德国工厂里面造钢铁的设备都落后了。我们以后每年还有七八亿吨的钢铁产量,长期需求还是有的。所以同学们,别说钢铁、煤炭去产能,这个行业就没有希望了,将来毕业以后不去干这个了,该干还是要干,这还是很大的产业。

但是现在产能过剩太多了,去产能以后还有8亿吨的产量。谁先去?去了以后产能减少了,不去的有盈利、有好处,所以大家都想让别人去,自己不去。煤炭也是一样。我到内蒙古去,那里有大家熟知的神华集团,煤炭资源、开采设备、物流水平,在全世界都算最好的了,煤炭产能在中国也是排在前面的。神华的同志说,山西应该去产能。但山西说,我是中国煤炭产业最大的,我们这几年转型升级,我们的水平在全世界也是数得着的,也不愿意减。这就是“囚徒困境”:都不减,大家就都很痛苦;即使减了,下一步还面临着人员安置、债务等问题。

我曾经到一个煤炭企业去调研,一吨煤当时售价200多块钱,挖一吨煤的成本是400块,基本一吨亏200块钱。我说能不能不挖了,他说必须挖,1万多名职工在这儿呢,不挖煤怎么办?我还到过江西一个有色金属企业,老总跟我一见面就抱怨,说现在面粉比面包还贵。面包是面粉做出来的,面粉比面包还贵的话,谁还做面包?但他还继续在“做面包”。为什么?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在这个地方。

国有企业为什么减产能比较难?因为人是不能动的。我也注意到,去产能的问题如果分行业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最近几年比较大的调整其实并不在重化工业领域,而是在出口领域,出口行业最近几年增长速度由20%、30%降到负增长,地方有些企业经营困难,有些企业转到越南去了,有些企业转型升级了,还有更多的企业老板跑路了,某一天早上老板找不到了—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面粉比面包还贵,继续做面包这种事,民营老板肯定不干,不会亏着本在那搞生产,干脆就跑路了,所以民营企业很少有所谓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就是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靠政府财政补贴或者银行借贷维持生存的企业,这种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

鄂尔多斯分南部和北部,北部是山区,民营企业较多。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都关门了,一看煤炭亏本就关门了,还在坚持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所以在去产能过程中,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制问题。国有企业还是过去那套体制,人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最近也提了方案,要把人妥善安置:有些内部给点钱;有些人到了退休年龄就退休;有些人接近退休年龄或者再就业能力不强,怎么能养起来;还能干的人、有学习能力的,转岗再培训。我最近到东北去调研,东北有些钢厂包括黑龙江的石油企业、煤炭企业,很多依旧是十多年前国有企业那套体制,一提企业关停,工人就出来提很多要求。那些工人的处境确实令人同情,究其根源还是体制问题。所以,去产能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问题。

2016年,中央财政拿出1000个亿,解决去产能过程中人的安置问题,解决整个国有企业转型问题。除了中央财政拿点钱,我们也建议把国有资本转成社保基金。这个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一定要继续推进。针对刚才讲的“囚徒困境”——都愿意别人减,自己不减,口号喊得响,但是没有行动,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我提出一个类似碳排放权交易的方案。比如先确定去多少产能,然后中央制定政策,去1吨产能给你配多少资金,把这些指标按照现有的产能分配到各个省,然后允许配额交易。什么意思呢?比如河北唐山,唐钢,特别是首钢,水平是很高的,让它去产能或者干脆把它关了,不合适。另外,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应该优胜劣汰。在这个方案中,好的企业虽然也分了去产能的指标,但你可以不去,你把这个指标卖给那些落后地区,比如内蒙古某些钢厂,可能去产能的指标是1000万吨,但是它那个地方有5000万吨的产能,而且没有竞争力,那它可以多减,除了减掉自己的1000万吨,还可以将发达地区竞争力比较强的钢厂的去产能指标接过来,然后得到一笔收入。这样既把产能去掉了,又多得一笔收入,还是比较划算的。通过交易实现优胜劣汰,这符合市场规律。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2021年11月4日

关键词 刘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