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 | CCG: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叙事与智库角色
2021年12月7日2021年12月7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行,其中分论坛“国际传播与创新:中国叙事的智库角色”以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智库为议题,探讨如何借助智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发展中国叙事。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认为,在中国与国际社会都期望彼此平等对待的当前,双方需要调整彼此的叙事与话语体系,包括去获得关于对方的知识和事实的相关方法。这一境况要求中国在实现“智者善听”的传统前提下做到“智者会说”,从前是做了才说,现在要边做边说,甚至触及敏感的某些事情需要先说再做。促进中国叙事的知识变常识、事实变共识,还需做到三点:第一,改善透明度;第二,久久为功,确保持久的互动与分享;第三,需要更多第三方的客观交流。
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出海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表达工具与平台。第一,要区分开平台和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中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媒体的先天属性是输出信息,平台的性质是提供信息。重视平台作用,一方面需要善于利用好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社交媒体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努力促进中国的平台“走出去”。第二,避免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自说自话”,防止把优秀的故事在错误的场合、对错误的对象进行阐述。从微小的切口进入,针对最容易被妖魔化的这些问题给予相应的、巧妙地回应,如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促进理解、改善认同。第三,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的问题。避免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而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内核融入动画、漫画、游戏等,借助更具现代性、国际性的新型载体实现更好的对外传播。
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创始主任龙安志(Laurence Brahm)认为,应把中国历史当中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全世界,促使世界了解中国的核心文化,由此才能真正地打破藩篱,实现更好的沟通。龙安志以中国武术为例,强调需要通过宣传中国武术以传播中国价值与文化,突出武术功夫中“以和为贵”、“止戈为武”的精髓思想,进而促使和平在整个世界层面得到改善。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指出,智库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中国与世界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意识形态出发,促使彼此听懂,推进彼此理解。当前美国对华的诸多敌意与误读的原因即在于听不懂中国的话语,从而在意识形态的底色上进一步渲染了中国威胁(China Threat)与中国挑战(China Challenge),造成了决策层面的战略误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指出,讲好中国的故事,要穷尽人类一切的知识和想象力。就现实情况而言,第一,中国和世界的叙事皆陷入困境。光打压中国不能解决美国的问题。为了讲坏中国的故事,现在美国把自己的故事也讲坏了;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原有的工业文明现逐渐走向数字文明、生态文明,经济的逻辑和安全的逻辑开始扭曲,加剧了世界的分裂,促使各国重新站队;第三,叙事本身出现问题,在建构故事的同时又被别人建构,使得叙事内容中存在谎言与错误亟待分辨。王义桅提出三个建议:第一,挖掘各国双边之间的共同历史(Shared History);第二,超越单一国家的狭隘,找到地区间的社群历史(Community History);第三,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
中制研究院院长焦新望探讨了创新中国叙述中的中国制造问题。一方面,需将中国设计中的价值性内容对外进行有效传播,从人类的共同价值出发,对中国的制造品、工业品在设计上进行升华,走向高端制造,转变过去低价、低质、能用的印象;另一方面,需重视中国工业文化的传播,如美国的硅谷文化、日本的精益制造等,中国也需明确构建自身的制造业文化。
文章选自中评社,2021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