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布莱尔:美国总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假想敌

2021年12月2日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性危机之下,世界格局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和重构,大国发展的趋势也在产生持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该采取何种战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局面?中美关系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

新加坡著名外交家和国际问题专家马凯硕是一位中立的第三方观察者,他的最新作品《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2021年9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为全球公认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他既没有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他在这本书中以局外人的,冷静、理性、客观的研究态度,试图驱散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的重重迷雾,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和分歧,阐明中国的实际战略意图,也为中美双方在未来应如何改进自身的不足提供了建议。

2021年12月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大国战略:世界格局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暨《中国的选择》新书发布会”主题直播活动上,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分别从出版方和译者方角度进行了致辞。马凯硕以“世界格局重构下的大国战略”为主题分享了他对中美双方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观点。作为《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的推荐人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分享了他对中美关系中的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CCG高级经济学家、美国艾森豪威尔学院原经济系主任大卫·布莱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等也分别围绕中美产生误解的根源,中美两国为缓解贫富差距、解决不平等问题如何探索应对之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面对世界的巨变中美需要如何调整自身的战略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讨论。


以下是大卫·布莱尔的圆桌对话实录

 

我认为《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意思,而且引人深思,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就是“中国赢了吗?”,这不是一种挑衅,因为它可以是双赢的,可以是中国赢,同时美国也赢,整个世界也赢。但我们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战略核心才能知道美国接下来十年的行动。

二战之后,我们看到一个良好的新世界,有更多的贸易开放,在世界很多领域都出现了增长,我们把它称作为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在美国战略的原则中,美国应该是世界的领导者。在大多数时期,看起来美国一直有一个敌人,其实就是它自己的假想敌。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又再寻找一个开放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们看到军事、工业和情报机构都是美国非常关注的。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俄罗斯是敌人,有人说中国是很明显的一个敌人。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增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美国就以这个为借口,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应该增长。我要提出警告的是,美国在1992年也赢了,然而美国浪费了接下来的30年,没有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力,没有改变我们的体制,没有更好地领导世界。不管在这个世界上谁是赢家,都不要挥霍自己的胜利。

美国现在和过去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在美国东部,在华盛顿首都附近一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以前总统出行不需要多少护卫,晚上去首都逛街也没有问题,但现在不行了,现在绝对不能这么做了。“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加强了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

马凯硕教授在《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这本书中谈到了结构性的力量,他提到了艾利森,艾利森说过:“两个大国会冲突,那是因为随着一个国家崛起,另一个会维护自己的地位。”我觉得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大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会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如果我们只是严格地看经济问题,美国对东亚经济并没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在东亚的军事部署是不是能帮助美国的普通人?不,它们一点都没有,这不是决策中一个大的因素。

我觉得过去三四十年美国和欧洲有很多自我施加的伤害,首先就是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很多的刺激措施,但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从长期来讲是不可持续的,就像马凯硕博士讲到的,美国的底层阶级生活在绝望中,从1979年开始,他们的收入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不管硅谷是怎么样的,但过去30年来来美国的创业精神极大地下降了,而且寡头政治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带来了极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

底线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领导阶层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真正创造财富,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没有使美国人生活得更好,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中国,说实话真是这样,我希望这个情况不会继续。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家乡可以说是60年代、70年代的奇妙之地,有民主党的州长布朗,共和党的州长里根,他们建设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加州的学校系统在美国一直是排第一的,是中产阶级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体。美国现在已经修建了很好的高铁系统,但如果想在洛杉矶建高铁系统,这个工程看起来太大了,等于换了一个路线,这根本就做不成。

(本文依据CCG高级经济学家、美国艾森豪威尔学院原经济系主任大卫·布莱尔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大国战略:世界格局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暨《中国的选择》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大卫·布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