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在2024中国商业峰会上的讲话

2024年5月22日

 

把握潜力:中国的经济与中新关系

——王小龙大使在第十届中国商业峰会上的讲话

2024年5月20日,奥克兰

尊敬的拉克森总理,

尊敬的麦克莱贸长,

各位工商界领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也很高兴再次出席中国商业峰会并致辞。感谢布里奇斯会长和奥沙利文女士的邀请。峰会经过多年发展,已日益成为增进中新相互理解、助力双边关系不断向前的重要平台。中新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要,当前正处在关键节点。一是因为我们即将迎来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这一重要里程碑,二是因为我们两国各自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因此,大家齐聚今年的峰会、共商两国未来合作大计,更具特别的意义。

众所周知,经贸务实合作是中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今天在场来宾都是其中的参与者、贡献者或利益攸关方,因此我今天就从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它对双边关系的意义谈起。

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以来的五十多年,特别是过去十年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迅猛发展,中国已连续十多年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事实上,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轨迹与中国自身改革开放进程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为双方拓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在有些统计口径下已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转型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超大规模市场日渐成熟,中国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包括新西兰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媒体对此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声音。一种说法是中国经济“见顶”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经济马上就要崩溃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经济过于强劲,出现“产能过剩”,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冲击。根据常识,这两种对立的说法不可能同时正确。如果再认真分析一下,其实两者都是错误的。

首先,关于所谓的“见顶论”。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确实稍有放缓,但是在诸多内外逆风挑战下,2023年依然保持了5.2%增长,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一个30万亿新元体量的经济体来说殊为不易。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今年1至4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普遍预期。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展望未来,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经济预测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到2029年,在全球新增经济活动中,中国占比将达到21%左右,超过七国集团(G7)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层次的蜕变,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在追求量的持续增长的同时,更看重质的有效提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迅猛成长,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专利申请量和科技集群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网不断扩容提质、5G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均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行业的发展成就是在以美国为首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科技封锁、禁运和保护主义政策情况下取得的,特别是他们不断构筑的“小院高墙”近来院子越来越大、墙越筑越高。这再次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自我创新能力越来越强,长期发展动力十足、前景光明。

此外,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致力于推进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这是中国与世界加强互联互通、共享发展机遇的重要合作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升级的“一带一路”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更加平衡稳健可持续,与全球南方及“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合作占比不断提高。

第二,所谓的“产能过剩”完全是子虚乌有,不过是遏制中国的又一新伎俩。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符合供给需求和比较优势基本原理,我们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完全是通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充分市场竞争取得的。

回想过去,正是那些西方工业国家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时说教我们,要坚持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可持续发展。中国认真听取有关建议,从自身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自此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我们忠实履行了在世贸组织和包括与新西兰等达成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框架下所有承诺与义务。中国自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对中国说教的发达国家把他们的信条抛在了脑后。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他们所谓的“公平竞争”、“比较优势”、“自由贸易”,只不过是一场只能他们赢、别人都得输的游戏。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如瑞典首相所说,是在破坏全球贸易,损害我们都倚赖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他们过去常常挥舞着“规则簿”并以此为依据制裁别人,现在他们却亲手将其扔出了窗外。这再次暴露了他们成天鼓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真面目,这种秩序无非是唯我独尊、所有其他国家都必须臣服于我的工具。

从需求角度看,当今世界亟需通过高科技绿色产业来应对气候变化,而绿色转型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2030年世界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当前全球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何谈过剩?中国恰恰是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努力,为世界提供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公共产品,这将助力中国自身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有人说,中国产能过剩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出口太多、在全球市场占比太大。若是如此,美国、欧洲生产的中大型客机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九成,他们早就产能过剩几十年了。他们会辩称说这不是一回事儿,因为波音和空客只是服务市场需求。按这个逻辑,比亚迪和小鹏也是如此。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仍主要供给国内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外出口仅占销量的12.7%,如果这都是产能过剩的话,那么德国80%、日本50%、美国25%的汽车产量用于出口,又该如何定义呢?按照他们的标准,这些都不应该发生,甚至国际贸易也将不复存在,全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贫穷。

很明显,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叙事以及他们想为之正名的政策举措,完全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贸易政策武器化,公然作为其开展所谓“公平竞争”的工具。正因如此,我们坚决反对以“竞争”定义国家间关系。只要是竞争就会有输赢。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如果输了,可能会倒闭,但这是一种建设性破坏。相比之下,没有国家想要或者能够承受输的代价,因为国家不能倒闭。正因如此,国家间竞争很容易演变为不遗余力、毫无底线、不断升级的敌对、对抗甚至冲突。这对不同国家乃至深度融合的世界经济恐怕都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将扰乱贸易、阻碍创新、削弱增长,影响甚至破坏我们各自以及共同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努力。这种“竞争”还将给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这是极其危险的。

女士们、先生们,

中新两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多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本质上是因为双方都积极回应彼此不断增长的需求并在合作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中方愿与新方共同努力,巩固和加强互利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为此,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两国应继续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传统合作领域稳扎稳打、再创新高;另一方面,可着眼各自国内重要发展议程探索新的合作增长点,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稳定韧性供应链等领域。当前,中国正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大步向前迈进;新西兰联合政府也正致力于稳定和恢复经济、降低生活成本、改善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一过程中,中新双方合作空间巨大,可以继续根据各自国家需求和比较优势成为相互成就的有益伙伴。

强劲发展的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新关系的重要支柱,但两国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中,而是与双边关系的整体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双边整体关系的稳定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两国经贸关系的突飞猛进。

很高兴看到,得益于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经贸关系和整体双边关系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随着升级版双边自贸协定的达成和完全实施,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几何级跨越。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对新贸易一直是逆差,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中方对发展中新经贸合作的意愿。这一再证明,中方一向重信守诺,致力于扩大市场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不像某些国家,虽然声称是与新方有所谓“共同价值观”的“朋友”,但要么干脆不对新开放市场,要么做了承诺却从不兑现。中国一向言必信、行必果,绝不会失信于真心与我们开展合作的伙伴。

中新两国在国情、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一些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看法。重要的是两国如何通过建设性对话妥处分歧,不让分歧定义甚至干扰双边关系。的确,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演变,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同时,正如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方也会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近些年,有种声音认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越发“咄咄逼人”。但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方大多数情况下采取的行动都是针对侵犯我们主权和领土完整、合理合法利益以及无端挑衅作出的回应或防御性反应。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作出与中方同样的反应,一些国家选择诉诸武力也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他们自己过去的行为已经一再证明了这点。

当前,新西兰内外都有人在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试图让新方相信中国是新西兰的威胁。但事实上呢?中新两国既没有历史恩怨、也没有现实根本利益冲突,双方的共同点远超分歧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国利益互补的本质没有改变,中新之间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的现实没有改变。中国对新西兰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是互利合作的伙伴。国际局势越是复杂、各种杂音越多,两国越需要拿出战略勇气和智慧建设性管控分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话,而非 “麦克风外交”。我们不能对现实闭目塞听,放任无端指责,这只会侵蚀两国珍贵的互信。而不断累积的互信是双边关系,特别是我们双方都珍视的互利合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里,我也想谈一谈近来新西兰国内热议的AUKUS问题,这个问题事关中新两国的互信。中方确实对AUKUS有严重关切,因为它破坏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地区国家建立无核区的努力,甚至很可能引发军备竞赛、加剧地区紧张。相信大家也注意到,美方高级外交官称AUKUS旨在维护美国优势地位,他们甚至公开将其核潜艇同台海局势联系起来。这充分印证,AUKUS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涉核军事联盟,其毫不讳言维护美国霸权并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的目的。加入这么一个联盟,不会让任何国家更安全,也不会使亚太地区更稳定。其所谓“第二支柱”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服务和支持第一支柱涉核军事合作,而非单纯的科技共享平台。新西兰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很多人认为,无论以何种形式加入这样一个联盟,都是在选边站队。

中国向来尊重他国主权,这自然也包括他国的外交政策。但一个国家分别与互不相像甚至互不喜欢的国家各自发展关系是一回事,加入公然针对其他国家的军事联盟则是另一回事。从人类惨痛的历史教训来看,军事联盟的目的更多是赢得战争,而非维护和平。通过军事联盟将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绑上某些国家维护霸权的战车,往往会加剧对抗,引发、升级和扩大冲突,而不是相反。试图依靠军事联盟维护和平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不应对此抱有幻想。

不久前,我参加了最终因天气原因被取消的“澳新军团纪念日”活动,高耸的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祸患,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教训。据统计,二战中新西兰有一万多军人伤亡,而中国,有超过3500万军民死伤。从战火中走来,中国人民最为珍爱和平。这段历史我们不忍卒读,但永远都不应该忘却。

是否参与AUKUS,这最终将由新西兰自己作出决定。我们希望并相信新西兰会充分考虑自身长远和根本利益,也会着眼维护两国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着眼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整个世界来之不易的和平,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

女士们、先生们,

今年是中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是两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中方对发展中新关系的承诺始终是明确的、坚定的,愿继续视新西兰为好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对中方而言,中新合作无禁区,双边关系无上限。但探戈舞需要两个人一起跳,中新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方期待同新方一道,在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聚焦合作、造福人民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上层楼,更好造福两国,特别是两国人民,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