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李:保市场主体才能保就业 二三线城市制造业存在用人缺口

2022年5月27日

金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是今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等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讲席教授金李长期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期人才培养,而且是直接影响社会民生的大事。他建议国家当前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

金李从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的关系,深入挖掘哪些行业还有吸纳就业空间,实施研究生特别扩招等在内的救济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

《21世纪》:民营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大的主体,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叠加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难,对此有何建议?

金李: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虽然短期纾困可以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看新增就业基本靠民营企业。

目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无力提供新就业机会。过去大学生就业招聘的几个发动机,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部分金融行业遇到巨大压力,而经济下行叠加人力资本不断上涨,加上疫情冲击供应链和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都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老板不愿招人。

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同时建议大幅降低企业校招成本,一要给校招提供五险一金补贴,或政府承担相关成本。具体执行中,可提供无息贷款,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豁免本金偿还。不建议直接给毕业生提高失业救济,要用以工代赈方式让年轻人动起来,不与社会脱节。

二要系统解决好就业市场中的断点堵点,如大学生求职受到疫情限制,很多企业没法进校园和学生见面,要让企业尽快有序入校招生。除了各种招聘网站,各地人社局或者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更多专门的招聘会、双选会,做好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就业的桥梁。根据疫情情况,可适当延长今年校招时间。

《21世纪》:现在网上流行一种言论,有的年轻人反感“加班”,拒绝工作单位“压榨”,声称要“搞垮老板”。姑且不论其真实性,至少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就业的一种情绪,如何评价这种工作观,当前就业形势下和谐的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金李: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益、规范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举措很有必要,应该坚决贯彻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有的民营企业家付出很多,回报更大,这个群体的收入比普通员工的收入高很多,但在当前形势下,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如果没有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企业垮了同样会伤害到广大青年就业者。还是要强调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扭转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

哪些行业提供更多就业可能

《21世纪》: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是要新增就业岗位,你在2020年时就曾建议由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财富管理培训,一方面有利于精准防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现在,仍有行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此你有何建议?

金李:要系统地研判新增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条件,要深入研究哪些行业还有提供更多毕业生就业的可能。虽然经济总体下行,但有些行业受到冲击较小,部分行业还在逆势上涨。

目前,民企有几个吸纳就业较好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行业。基层的社区抗疫需求短期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很多的工作机会,这些机会有利于新毕业的大学生接触基层。

智能制造企业不少都在二线或三线城市,比如南通、常熟等,非常缺人,但很多大学生宁愿呆在一线城市,存在地域上的错配。

疫情之下,部分创新创业领域也存在新增就业机会,如外贸和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良好,是少数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属于高素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毕业生在这些行业可以找到不少机会,无论是加入现有企业还是创业开店铺,门槛都不高。

同时,要鼓励发展部分不那么高端,但是能吸收较多就业的产业。比如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生均教师比低,应补足。城乡医院护士总量不够,不能再靠农民工型护工,可以培训部分普通本科毕业生来替代。经过本次疫情,城乡村社干部素质和数量都显不足,应补充力量。还可以政府给予一定时限的基薪补助形式,鼓励制造业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

《21世纪》:平台经济可以吸纳一定校招生,也可以带来大量灵活就业。然而近年来,由于资本无序扩张带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平台经济正在进行整顿,增长放缓的同时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阶段性完成平台经济整顿,能否带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反弹?

金李:平台经济此前出现了野蛮无序生长下的乱象,整治是必要且及时的。近期国家有关政策提出,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经过整治之后规范发展的平台经济,对于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会有巨大作用。可以肯定的是,稳妥推动平台经济发展,可以更好支撑高质量就业。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1世纪》:2020年以来,国家为帮助大学生就业,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参军、招收第二学位、鼓励企业见习等一系列特殊举措,当前这些特殊举措如何进一步挖掘就业空间?

金李:要继续出台一系列救急措施吸收、分流大学毕业生。

一是建议紧急动员有条件的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扩招名额吸收新毕业生,国家给予一定财政补助。

二是建议由国家协调,在现有征兵计划内优先安排大学毕业生参军,一方面提升部队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野蛮大学生的体魄,强化其精神,增强其日后竞争力。

三是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困难,教育部紧急特批招生名额,动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研究生和双学位的特别扩招,并允许有条件的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待上一两年,熬过危机,并且继续提升人力资本。

四是我国大量的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关数字化人才,建议抓住机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数字化升级培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应届毕业生送到有条件的高校的数据管理、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五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组织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在学校学习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费用补助,在不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很多企业反映,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不够实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降低企业招收毕业生后再培训的成本,提升企业用工意愿。

《21世纪》:研究生和双学位、第二学士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选拔色彩更浓,研究生特别扩招如何兼顾“就业帮扶”与“公平”?

金李:我认为政府该做的是在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尽量减轻束缚,增加供给。近年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大量缺人,就业前景很好,但很多本科生这方面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够通过第二学位或者是研究生的学习提升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好处。

所以我觉得实行研究生特别扩招,应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策尽量少一些束缚。市场上有需求,学生愿意去报考的专业就增加一些招生名额,学生不愿意报考的专业,就不用增加甚至适当减少招生名额,用市场化手段让资源更好流动。

《21世纪》:促进大学生就业,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最需要的就业能力是什么?

金李:应该积极推出大学毕业生“上天入地”计划。“上天”是进入云端,“入地”是下到基层。

通过集中或定向的人工智能、数据技术、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培训,帮助新毕业的大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掀起学习和证书考试热潮。

为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加学习培训,可以规定只要参加培训学习并且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达到一定条件的,即可认定这一年仍然为在校学习时间,明年仍可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资格参加校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给那些有志向、有能力参加学习,但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提供部分培训奖助学金。

针对我国已进入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高发期,可考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一批大学毕业生取代志愿者作为检测和流调的常态化配置,时间约定为二年左右。

应届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如果利用他们开展全民普惠的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的防控,可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全民的风险防控意识,把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

由社会综合治理部门牵头,教育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系统培训应届毕业生,提升其对于疫情和金融风险防控等的基本知识,再把他们网格化部署在各地,提升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应届毕业生也由此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并且广泛接触基层,增加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还可以利用具备条件的高校试点开展短期速成的专项培训,培训后考试合格的,由相关部门统筹选派到基层进行社会风险宣讲工作。其工作绩效考评作为未来甄选公务员和再次招聘时的重要参考。

初步测算,一个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三个月左右可以上岗。如果接下来九个月在岗,就可以把其就业时间推迟一年。如果按照平均每万名居民配置一名风险宣讲和处置人员,全国14亿人口可以配置14万名左右,超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1%。

 

文章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22年5月27日

 

关键词 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