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勉:世界形势不确定性和相对可知性

2022年8月8日

杨洁勉,
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不长且尚无完整体系,正在面临巨大的专业挑战。其一,“国际问题研究”专业能否解释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如果不能解释,那么又何谓专业或归属于社会科学。业外人士和人民群众也常常对“国际问题研究”的专业人士表示失望,认为后者往往为“事后诸葛亮”。其二,“国际问题研究”专业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它的理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相关实践?其三,在网络时代,“国际问题研究”专业人士是否具有引领性,如有的话,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四,“国际问题研究”作为一门专业或职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首先,“国际问题研究”工作者要有专业使命感,决不能躲在“不可知”、“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后,放弃认识解释和预测国际形势的专业职责。正如医学专业人士不能解释和医治全部疾病但不放弃研究探索的道理一样,“国际问题研究”专业人士要不断地在增加相对可知的进程中提高对国际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人士在认识和把握国际问题方面是有成绩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中就包括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发展趋势、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等,为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作出了贡献。当然,相比起专业的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国际问题研究”还是任重道远而需要继续努力。

再次,要历史和辩证地看待网络时代对“国际问题研究”的作用问题。以前的科技革命也曾对“国际问题研究”提出过严峻的挑战,但历史是在重复和变化中进步的。例如,马克思把挑战化为认识资本主义和宣传共产主义的机遇。欧美“国际问题研究”的有识之士也把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对“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等研究加大体制和机制建设的机遇。同理,当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有化危为机和在变局中开新局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

第四,“国际问题研究”专业要有气度和视野,退出有些“领地”给国际新闻专业和国际人文专业,但更要在交叉学科和跨界合作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要在专业领域的进退中发展自己、引领世界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等。

最后,在“国际问题研究”上要深化对“知行关系”的哲学认识。人类对宇宙万物真相和规律的探索是个只有开头而没有尽头的过程,但可以从知之不多向知之较多的方向发展,这同样适用于“国际问题研究”,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增加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选自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S,2022年8月8日

 

关键词 杨洁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