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将回归不一样的常态

2022年12月13日

蔡昉,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2022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23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线上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将要回归常态,且与过去的常态有所不同。

蔡昉指出,一个最大的基础条件的变化,就是人口。今年,联合国根据我们中国最新的数据,调整了它的预测,这个新的预测就是,2022年,我们的人口就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叫人口负增长时代。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于得益于人口红利,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表现。

首先是供给侧的变化。蔡昉指出,自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到目前为止,属于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缓慢期,也是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实际增长符合潜在增长能力。但蔡昉指出,当人口转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速度会越来越快,缓冲期也就此结束。今后,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回报率、生产率提高速度等的影响将会加倍呈现。

蔡昉强调,未来经济增长从供给侧应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蔡昉提到了高方案和中方案,高方案指改革方案带来的红利使得潜在增长力高,中方案指一切相对保持过去连续的方案。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则是,未来可能需要花高方案的努力,取得改革红利,得到的结果却是中方案预测的结果。

蔡昉表示,改革红利的高方案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快的提高。目前已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带来改革红利,提高生产率。“第一,我们要承认,我们今后的增长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这个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蔡昉明确指出。

而需求侧的变化则是新的挑战。蔡昉指出,居民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常态化的制约。潜在增长率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合理的增长速度区间,而需求方面的保障是决定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从国际经验看,人口进入负增长一般伴随着总消费超过总储蓄。并且,居民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字型曲线,转折点则是在老龄化达14%时。而在2021年,我国老龄化已超过了14%。因此,伴随着人口负增长,需求侧的制约将会越来越明显。对此,蔡昉提出,中国目前的消费率仍然较低,仍具有发展潜力。“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趋同的潜力,实现加快提升我们的消费水平,打破需求侧的制约。”

文章选自红星新闻,2022年12月14日

关键词 蔡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