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全球化人才培养需要面向未来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张伟在以“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为主题的企业对话上发表以下观点:

今天我们的企业对话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需求侧的考虑、思考、变化,面对现在新的地缘政治形势、全球教育领域发展方向,还有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他们都有了新的变化。这里面有来自于企业的,也有来自于企业和教育界中间的这些服务机构的,所以是非常多元化的组合。

这次论坛聚焦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话题,在全球化时代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培养策略也是各个国家竞相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还有创新精神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们培养全球化人才,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一个国际的概念,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概念。我们的人才要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我记得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也就是四十年前有一个题词,叫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未来要纳入全球胜任力、理解力,一定要强调未来是什么样子,和未来的世界对话,而不是和现在的世界对话。

跨国公司里面的华人高管、中国人高管现在增加了很多,另外他们在公司全球的决策里占的比重也在增加。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市场,另外他们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政治、制度,这里面也有他们要跨文化运营的需求。

语言是一个工具和载体,背后决定你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思想是不是足够能和别人接轨。本土培养出来一些人,只要信息各方面对称,机会、接触面够广,也能够培养出来国际视野。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在高校,即使结束了本科也好、硕士也好,到了用人单位还有三到五年的再学习过程。我们每天见到的很多人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需要快速甄别他是不是真正的高科技,是不是真正的在这个赛道上做到了前列。如果没有这个决断力的话,你的沟通是非常低效的或者是会误导你的。

中国培养一个国际化人才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吸收。如果没有真正吸收,建立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可能在方向上会出现问题。无论未来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中国的情怀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可以变成一种生产力了,不一定出了校门才能创造价值,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参与了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职业。他做一些调整,不是等到未来被选择,而是主动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是一个人才在核心价值和观念方面没有和一个机构的高度契合,即使有高薪或者有高的职位也不见得能留住他的心。如果不能留住他的心的话,这个人和这个机构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了,再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有可能就留不住。

有时候我们讲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实际上也包括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人,根据他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中国和国外在这方面是相通的,培养一个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合作精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内核是一样的。

张宁秘书长提到我们缺少六种人才,其实有一种人才就是需要去“一带一路”国家。有很多国家比我们小,甚至在地图上都不知道在什么方位,代表中国公司或者代表使团,你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能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我们有时候喜欢仰望,仰望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的东西也都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我们当然要借鉴一些教育强国带来的先进的理念和教育资源。但同时,我们在面向未来的时候,其实中国已经走到中央了,走到中心地带了,我们其实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怎样和全世界的人进行有效沟通?不论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招本土化人才,还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时候,他们其实面临国内招不到合适人才,在当地也招不到。这个就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困境。

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德和行之间,要知行合一。不光是知识的汲取,而是说怎么样做人,要反映在他的思维和行为上,这也是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是知识,而是人格、品行,它是你沟通交往能力的基础。有时候你不要去说什么,你只要去做其实就影响到别人了,别人一看你不是那种斤斤计较,就愿意和你交往。实际上这也是现在我们在教育上,包括家长也需要调整的,我们作为家长要配合学校,自己知道了这个事情,然后也要言行一致,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很大影响。孩子如果看到家长言行不一,也会影响他的成长。另外,在学习中一定要去实践,而不能孤零零地去学习,如果能提供更多的去各种公司、去各个国家见各种人,这样的话他的视野打开速度就快一些。

ChatGPT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智能技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甚至是生产方式的影响在2012年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到了2.0,我们忽然发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它其实已经发生了好久,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带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未来有什么变化,我们能不能准确地传递给我们培养的这些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它还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情。

人才培养怎么样应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因为ChatGPT本身其实已经迭代到第四代了,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的4月份第四代,它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有一个加速的趋势,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增加,速度会加快,在培养人才上你怎么样应对这些事情?包括用人的时候,他给你完成一个工作,是对还是错?它是中性的,但是在这个公司怎么样去界定?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大家看ChatGPT还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想去拥抱它、去驾驭它。其实这个也反映出一个新的需求,员工能真正地驾驭ChatGPT吗?因为它本身未来也有可能会产生自己的好恶,如果它对你的机构喜欢,帮你多一点,因为它本身是被训练的,它可能被别人训练,如果里面纳入对你负面的,有可能会产生误导,这些都需要你重新思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自我成长的东西。

确实智能技术目前还没有产生我们人类的情感,它还是一个工具。如果是我们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人,有自己的德和品格、情怀,这些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东西其实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员工如果在这方面同舟共济,就不会担心机器进步带来不确定性的东西。

我们要给未来的人才建立包容性、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实际上人工智能本身用得越多,用的人越多,他自我学习,被训练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成长。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用这个机器,你不让他用这个机器,变成我们自己用,它就成长非常慢,它不能反映各个国家、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各样人的反应。包括我们的产品也要有那种全球化的视野,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只在本土用。

所以我们要给下一代人怎样介绍这些东西,包括其他的应用场景,底层技术,算法逻辑。这里面都需要我们,作为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政策机构,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布局,而不能在它突然发生的时候,突然觉得我们有点惊慌了。以前觉得人工智能还挺强的,后来突然发现不行了,其实这都是说我们对它的认知还是不够的。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状。现在其实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对全球整个人工智能的理解,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理解,我们需要更多地去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全球视野、国际适应力、跨文化能力其实在讲边界边界的问题。未来我们有很多行业的边界在消失,地理空间的边界在消失,时空的边界在消失。以前只有达芬奇能想到直升飞机,其他人想都不会想。后来电视出现了以后电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不好,就像当年出现了电影一样,搞戏剧的人也觉得天塌了。但是大家去拍电影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载体。载体在变化,现在工作、生活,还有生产的载体变了。边界在消失,重新整合这些关系。所以确实未来有很多变数。

教育核心还是有不变的东西,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核心素养、品行、学习能力,这些东西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工具,这些是不变的。只要这些抓住了,我们就不会担心未来年轻人成长过程中被技术所误导、被技术所利用,反而有可能让这些中性的技术变成一个科技向善的工具。不管我们怎样面对技术,它还是要存在的,我们无法拒绝,与其把它拒之于现实之外,不如培养下一代年轻人的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在这里面怎样问好你的问题,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在这里面建立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还有公司的合规的东西。

在这个论坛中我们其实不仅听取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分享的经验和观点,其实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和思考方向,希望我们能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认知和更多元的思路,在现在的全球化背景大趋势里面,其实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有很多很多的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成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之一。我们期待这次整个论坛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能够在未来大家的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回应和落地。

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其实能为未来年轻人找到更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环境,需要大家各个方面的合力,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我们要怎样共同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起去培养或成长为全球化的有沟通能力的人才。

谢谢各位!

(本文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张伟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