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不应把人口老龄化只看成是负担

2023年5月29日


魏建国,CCG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5月24日,在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2023老龄产业发展论坛”上,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做主题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的演讲时表示,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其实,老年人口是可以第二次开发的生产力,是一座隐藏着积极正能量的金山银山。

1-中国老龄化特点:“猛”“早”“多”

魏建国表示,有许多人问他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什么?他归纳为“猛”“早”“多”。“猛”是指老龄化来势迅猛,仿佛一夜之间满街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老实话,这句话过分了一些,但事实上确实是发生在近几年的事。

据统计,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有2.64亿,65岁以上的有1.91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570万。“可以说,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口老龄化来得比较凶猛。”魏建国说。

“早”,是出乎意料。中国人刚刚富起来,还没有强起来,有许多事情要办,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但是经济发展离不开“人”,老龄化的提早到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五年计划的制定、重大国家战略的安排和实现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多”,即是全国退休人员体量大,这个量不像其他发达国家按万、十万、百万计算,而是按千万计算,比如,从2022年开始每年有2500万退休人员。“按这个基数计算,十年以后全国就新增2.5亿退休人员,这接近美国全国人口。”魏建国说。

2-老年人口是可第二次开发的生产力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智库也提出不少建议和解决办法。魏建国认为,这些建议归纳起来有三条,即延长退休年龄,做大做强养老金储备,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着其他解决办法。

“我一直在考虑我国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路子。我坚信‘能’。”魏建国认为理由有三点。首先,要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和转变,不要把人口老龄只看成是负担,只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障碍,而应该把老年人口看成是第二次开发的生产力,一座隐藏着积极正能量的金山银山。

如果从这个立场出发,这个庞大的人群既是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也是一种新型生产者、劳动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生产、管理经验,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技能者和工匠手艺师,以及不可多得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所以说到底,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魏建国说。

魏建国介绍,他在国外工作了20年(1972年-1992年),在日本看到很多人有着援外的经验,包括种水稻等。这些人退休以后还在继续从事援外工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应对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应对方法就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老了就不能工作了。

3-健康养老需要畅通上下游链条

除此之外,要尽快做好老年健康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时间表规划。魏建国介绍,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一些论坛,很多人跟他说“中国的老年事业中,健康养老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包括日本、美国都在推荐中国的健康养老产业”。

魏建国认为,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一样,老年健康养护、文化、体育、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不能单打独斗,要全程贯穿,形成两条链条。即从退休前就开始进入这条健康养老的“链条”,以便退休后能够很快让其养老作用得到显现。这个节点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没有抓住——他们不重视或忽视这个节点,结果在这个节点上出了问题。

同时,要以社区、住家为核心,上接医院,下接社区食堂,“链条”上下越接越长:医疗、照护、体育、娱乐、学习、旅游这些链条要想办法不断创新。现在有些省市做得很好,比如北京到新疆乌鲁木齐的旅游专列。但是这个链条还不太长,上下游还不充分,“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做出中国特色。这条路走起来难是难,但是我们坚持走下去,就能蹚出一条西方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就能够做出中国特色来。”魏建国说。

最后,魏建国认为,我们需要把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教育产品,以及潜在的其他高质量产品植入到健康养老产业和医疗康复事业中。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照顾个体化,体现国家和家庭的关爱,更要体现中国老年人的价值。”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23年5月25日

关键词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