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阳:人才流动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
2025年8月19日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常春藤资本创始合伙人、常见资本创始合伙人夏朝阳在以“国际人才交流与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非常感谢大家!我也非常赞同将“创新驱动”作为观察国际人才交流的最重要维度。人才交流与人员交流不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人才天然具有创新的属性,而人员流动更多承载的是其他社会属性。从我所从事的科技创新企业早期投资的角度来说,我对此体会尤为深刻。
主持人请我谈谈在新的阶段、创新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人才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我更倾向于从长周期、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从10年、20年的维度观察全球人才流动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我自己1994年作为中德联合培养的访问博士研究生前往德国,度过了一段非常宝贵的学习时光。回顾过去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我认为中国的留学生依然在不断“走出去”,在海外学习、锻炼、训练,之后回到国内参与科技创新、创业发展。这种以“回流+创新”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反而因国际合作机会增加而更加活跃。
从我的观察来看,在过去的二十年,甚至展望未来的二十年,原始创新层面的人才交流仍然集中在北美、欧洲、东亚和东南亚之间,这个区域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依然是最频繁、最活跃的,并且仍在持续深化。
当然,现在也出现了两个新的趋势:
一是,应用型创新的外溢范围显著扩大。原本集中于北美、欧洲和东亚的技术应用正在逐步拓展至中亚、拉美、非洲等更广泛区域,这种全球化的扩散趋势未来还会加强。
二是,新兴经济体的“回流人才”开始承载区域创新角色。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亚、南美、非洲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在完成学业之后,他们将人工智能、农业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性创新经验带回本国,这种反哺趋势正在加速形成。
从我所投资的几十家初创企业来看,原始创新的推动力与人才国际流动密切相关。许多企业的核心创始人、特别是CSO(首席科学官)普遍拥有欧美、日、新、港等地的留学背景。他们回到中国后专注于科技创新,有些甚至已成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成为技术领域的引领者。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仍在全球科研网络中担任重要角色,与国外保持紧密联系。
人才流动的背后,其实是整个科技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但我始终认为,创新不仅依赖科技交流,更需要人文交流作为基础支撑。过去十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例如,在2015年,我们独家资助清华大学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巴黎气候变化模拟谈判全球大赛,这是一次典型的人文议题与国际议程结合的实践活动。我们还支持清华大学开展“全球南方文化浸润印度之行”项目,资助其红十字会赴巴西开展社会实践,还连续多年支持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本科生的海外访学交流。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人文交流是科技交流的前提,科技交流也代表着人文发展的制高点。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支持类似活动,推动人才、科技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深度互动。
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智汇全球,才赋未来”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5》在AGTO 2025全球人才峰会发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上发起成立
CCG“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入选巴黎和平论坛 创新全球人才流动与合作机制